搜索

中山大学历史系2012年第三学期西樵田野教学资料

首页    本科教学    中山大学历史系2012年第三学期西樵田野教学资料

中山大学历史系2012年第三学期
西樵田野教学资料

 

 

 

 

 

 

 

 

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1271-7月6日

 

 

 

 

 

 

 

目录

日程安排... 4

西樵镇概况... 6

一、地图... 6

二、概况... 7

三、沿革... 7

四、前事略... 13

五、经济与物产... 16

六、桑园围水利与生产... 17

西樵山村... 22

一、西樵山地图... 22

二、村落概况... 23

三、西樵山人口及治安记载... 25

四、西樵山的茶业:... 27

五、西樵山的采石业:... 28

六、西樵山村与地方官绅... 31

民乐... 36

一、地图... 36

二、村落概况... 39

三、宗族... 41

四、神庙... 46

简村... 49

一、地图... 49

二、村落概况... 51

三、宗族... 52

四、神庙... 57

松塘... 60

一、 地图... 60

二、开村传说... 63

三、祠堂... 64

四、社学与家塾... 67

五、神庙... 69

六、科甲... 71

七、碑记... 72

海舟... 74

一、地图... 74

二、聚落与水利... 76

三、宗族... 80

四、神庙... 83

五、其他... 84

大同... 86

一、地图... 86

二、村落概况... 86

三、宗族... 90

四、神庙... 93

五、其他... 93

 

 

 

 

 

 

 

 


西樵镇概况

一、地图

 

 

二、概况

西樵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西南部,北纬22°52′47″~23°01′28″,东经112°51′48″~112°59′49″。总面积176.63平方公里。距桂城28公里,距佛山城区20公里,距广州45公里。东濒北江顺德水道,崇南、山根两村与南庄镇隔江相望,山根村亦与沙头镇相邻;南部显岗、七星、大同、朝山等村与九江镇接壤;西临西江,新田、海舟、平沙村与高明区荷城隔江相望;2002年末,西樵镇户籍人口141003人。
西南的西岸村与鹤山市古劳镇和高明区荷城、三洲相邻;北部崇北、上金瓯两村与丹灶镇接界;西北部河岗、百西上金瓯等村与三水区白坭镇相接;东北部崇北、大岸两村与金沙镇罗行隔河相望。2002年末,西樵镇户籍人口141003人。

三、沿革

1)总述

明清时期,西樵属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据《(康熙)南海县志》,鼎安都辖十八堡一百五十二村,其中属西樵十堡九十二村。乾隆五十一年(1786)从江浦司分出九江主簿,西樵镇现辖境分属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与九江主簿,其中属鼎安都为简村、云津、龙津、百滘、先登、海舟、上金瓯、下金瓯、吉利九堡,属九江主簿为大同、镇涌、沙头三堡。

民国初期,保留清代司堡制,西樵分属江浦司、九江主簿。民国十六年(1927)撤都,改为区、堡制。此时江浦司分为第七区和第八区,九江主簿则属第一区。十七年(1928)十月,再改为区、乡制。三十五‑Tkrx7C s( WbzA Jx 5 三十五三十五年(1946),南海县进行区、乡调整,经调整后西樵均属第一区。

 

 

1949年11月,西樵地属南海县第一支前指挥所。Lr [1]M}?9'  1950年3月,南海县人民政府成立,支前指挥部、所撤销,全县分5个区设立区公所,西樵分属第一、五区。是年底,全县分为8个区,设区人民政府,西樵分属第七、五区。1953年3月,土地改革结束。4月,对基层建制作了调整,全县分为14个区,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是县人民政府派出机关,第七区调整为第七区、十三区。

 

1955年10月,区名改以区公所驻地命名。原七区划属官山区,原十三区划属民乐区,大同片、西岸归属九江区。1957年4月,实行撤区并乡,境内调整为官山乡、民乐乡、和太平乡,大同片、西岸则归属西南乡。

 

1958年9月,以大乡宣告成立人民公社。10月,官山、太平、民乐组建为西樵人民公社。以西樵命名建置自此始。公社下辖大队,大队下辖小队(后成生产队)。公社的组织机构健全之后,乡人民政府即自行撤销。

 

1959年9月,西樵公社分出民乐公社,大同片归属九江公社。1961年8月,从民乐公社和西樵公社分出太平公社,大同片设立大同公社,西岸划入河清公社。1963年2月,实行公社合并,民乐公社和太平公社并入西樵公社,大同公社并入九江公社,此后社队规模基本稳定。

1983年底,撤销人民公社建制,以原公社范围设区置区公所,原生产大队一级改置乡,设乡人民政府,自然村成为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

 

1986年10月,撤区建镇,西樵区改为西樵镇,设镇人民政府,乡改为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行政村辖下的自然村成立村民小组。官山、太平、民乐3个镇改称为西樵城区办事处、太平、民乐城区办事处。

 

1989年秋,调整和理顺农村基层组织体制,将行政村改为镇的管理区,镇政府设派出机构为管理区办事处,自然村的村民小组改为村民委员会。同时,将西樵山农场划入西樵镇行政区划内,仍属县农业委员会的经济实体。 

 

1992年9月,南海撤县设市,西樵镇仍属南海市。1994年3月28日,西樵镇更名为西樵山旅游度假区(镇级),并将原九江镇的朝山、七星、大同、显岗、西岸5个管理区及原沙头镇的山根管理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西樵山旅游度假区管辖。

 

原县农业委员会辖下的西樵山农场的经济关系划入西樵山旅游度假区管理。

 

1999年5月10日,撤销管理区办事处,设立村民文员会。2002年12月18日,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复名为西樵镇,辖区不变。

 

2)都堡

九江主簿

九江主簿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

簿内东界顺德县,西界高明县,南界鹤山县,北界西樵山江浦司。

簿内设守备沙口汛、磨熨基汛、河淸汛、镇涌汛、蚌冈汛。簿内所属曰九江堡,曰大桐堡,曰沙头堡,曰河淸堡,曰镇涌堡。

 

九江堡

九江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

东至大河洲,与顺德县龙山堡排涌分界;西至上游约陆地,与河淸堡村尾舍人庙分界;南至海目山,与肇庆府鹤山县杰洲村分界;北至大水口,与大桐堡上下淋坦分界;又北至新寨,与沙头堡南畔村分界;东南至三角田下,与顺德县甘竹堡鸡公基分界;又至企篱壁,与顺德瓜洲分界,海面悉属九江;东北至蕉涌陈寨,与顺德龙山堡分界;又沙涌口,与顺德县龙山堡龙山闸分界;西南至沙仔,与肇庆府鹤山县桥头乡东坡亭分界;又寿亭沙,与肇庆府鹤山县大基头水口分界,海面悉属九江;西北至篸启基石桥,与璜矶乡分界。又堡内九江主簿治地,南面忠良山守备驻之,分设汛官,南驻沙口,北驻磨熨基,握其冲要。堡内地分四方,东方村七,曰奇山、曰藤滘、曰大谷、曰闸边、曰太和、曰双涌;西方村十六,曰回龙、曰龙潭、曰上游、曰先锋、曰和睦、曰上洪圣、曰仁德、曰贤和、曰长龄、曰相府、曰西山、曰大稔、曰下洪圣、曰太平、曰万寿、曰乐只;南方村九,曰上三社、曰下三社、曰大冈脚、曰上二围、曰壶稔、曰南头围、曰下二围、曰十一社、曰保安围(原名木盘围);北方村九,曰汇龙、曰沙嘴、曰梅圳、曰龙涌、曰新涌、曰李涌、曰翘南、曰侯王、曰大正坊。村凡四十一。

 

大同堡

大同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

东至磨熨基汛,与沙头堡、九江堡相界;西至陈仲海,与下金瓯堡界;西南与镇涌堡界;北至西樵山脚;东北与沙头堡界;南至武帝庙,与九江堡河淸堡相界。堡内分五社。一社村六,曰村尾(今又名绿涌乡)、曰井头、曰大塘边、曰上巷、曰新基、曰新地(旧名灰部);二社村八,曰磺矶(兼镇涌堡)、曰淇洲(旧名歧洲)、曰径边、曰敦根、曰长□、曰茶根、曰古巷、曰腾龙(旧名藤村);三社村六,曰柏山(又名冈尾)、曰街边(魏志作佳边,误)、曰番村(又名番山)、曰完美(旧志作园井)、曰坑表、曰锡龙里;四社村八,曰朝山、曰牌楼(又名郭村,旧名卢村)、曰西边、曰寺边、曰闸边(旧名大茂)、曰竹园、曰澳表、曰石龙里;五社村八,曰显乡(旧名凤山)、曰蓼冈(旧志作廖冈)、曰高浪、曰苏洲、曰水北、曰凤林、曰隔冈(又名凤台)、曰富贤。村凡三十六。

 

沙头堡

沙头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里。东至河澎尾,有龙江、沙头、南顺分界石;西至樵山,与大同堡界;北至江岸,与龙津堡界;南至磨熨基汛,与大同、九江堡相界。堡内分六大乡,南三乡曰石江、曰水南、曰沙涌;北三乡曰北村、曰老村、曰石井。每乡各分小村,曰陈敎北里、曰陈敎东里、曰萃里(地在沙涌,惟何氏由北村迁此,故仍属北村),以上属北村;曰石牌、曰大亨、曰樟亨、曰竹林坊、曰樵朝里、曰萃村(崔姓属龙津,廖姓属沙头)、曰南边坊、曰夏江、曰高田、曰桩砍铺,以上属石江;曰大老村、曰世老村,以上属老村;曰罗客村、曰西桥坊、曰网顶村、曰梁保村、曰黄保村,以上属水南;曰龙胫村、曰沙地、曰深嘉里、曰新地、曰新村、曰南畔村、曰田心坊、曰庄园坊,以上属沙涌;曰上沙、曰下沙、以上属石井。

 

河淸堡

河淸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东至风炉桥,与九江堡界;西临大江,与镇涌堡界;西南又与鹤山丽水划江为界;北与大同堡、镇涌堡相界;南面大江与九江堡界,又与鹤山古劳划江为界。北、东、西皆有分界石在焉。堡中设河淸汛。堡内村凡五,曰河淸、曰镇涌(兼镇涌堡)、曰南水(兼下金瓯堡)、曰丹桂、曰璜矶(兼九江大同堡)。

 

镇涌堡

镇涌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五里。东至分界石,与河淸堡界;东北界大同堡、下金瓯堡;西至高明冈脊分界;西北与高明三洲墟界;北与海舟堡、高明石岐相界;南与鹤山冈脊分界。堡内西岸有镇涌汛。堡内村凡二十一,曰烟桥、曰苏合墪、曰南水(兼金瓯、河淸两堡)、曰丹桂、曰区家围、曰南村、曰石龙、曰镇涌(以上在西□□□)、曰大窝、曰碧岸围、曰黄冈、曰蚌冈、曰大槎、曰东村、曰冈尾、曰田心、曰仁亨、曰朝殿、曰荔枝塘、曰平山(以上在西海西岸)。

 

江浦司

江浦司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里。司内东界顺德县,东北界五斗口司、黄鼎司,西北界三水县,西南界高明县,南与鹤山、新会县界。司内设有江浦司江浦汛、李村汛、吉利汛、横江汛、竹径汛。司内所属曰先登堡、曰海舟堡、曰登云堡、曰简村堡、曰伏隆堡、曰丹桂堡、曰磻溪堡、曰百滘堡、曰上金瓯堡、曰下金瓯堡、曰吉利堡、曰鳌头堡、曰龙津堡、曰云津堡。

 

先登堡

先登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简村堡,东南界海舟堡,东北界百滘堡,西界高明县,西北界三水县。堡内村凡十一,曰太平、曰敦庆(卽大墪)、曰鹿来(又名新楼)、曰新罗、曰茅冈、曰稔冈、曰横冈、曰圳口、曰鹅埠石(即河步石)、曰石边、曰太平沙。

 

海舟堡

海舟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下金瓯堡,西界先登堡,南界镇涌堡,北界先登堡。堡内西设上墟汛(即李村汛)。堡内村凡八,曰李村、曰麦村、曰新村(道光志作仁厚)、曰滘边(即海舟)、曰田心、曰田心沙(又名新涌坊)、曰良田、曰槎潭(俗名抝涌)。按采访册,西南隔海有村曰马口冈,两志漏载,连上村凡九。

 

登云堡

登云堡在省城西,距省城一百里。堡内东北界登俊堡,东界鼎安堡,南界云津堡,西南界伏隆、丹桂两堡,西界磻溪堡,西北界磻溪、登俊堡。堡内村凡八,曰沙滘、曰上沙、曰劳边、曰沙水、曰帅边、曰李边(旧名西华)、曰徐边、曰何村。 

 

简村堡

简村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零五里。堡内东界龙津、西樵山,西界先登堡,南界下金瓯堡、海舟堡,北界云津堡。堡内村凡十二,曰简村、曰吉水、曰(头曰龙)、曰西湖村、曰学堂(兼简村云津两堡)、曰禄洲、曰凰冈、曰高洲、曰耕涌、曰何楼、曰云端(在西樵山顶)、又村曰莘田(一名沙涌,地属简村,籍属云津)、曰伦家寨(附属凰冈)、曰莫家寨(付属简村)。

 

伏隆堡

伏隆堡在省城西,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丹桂堡,西界三水县,南界上金瓯堡,北界蟠溪堡。堡内村凡十四,曰西城、曰大亨、曰良登、曰湾头、曰苏村、曰大果、曰上庄、曰下庄、曰赤磡、曰大仙冈、曰大□(半入云津)、曰小□、曰竹径、曰伏水。

 

丹桂堡

丹桂堡在省城西,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云津堡,西界伏隆堡,南界云津堡,北界登云堡。堡内村凡七,曰孔边、曰丹灶、曰沙浦□、曰丽山(即黎边)、曰沙塘角、曰沙头岸、曰苏坑。

 

磻溪堡

磻溪堡在省城西,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登俊堡、登云堡,西界三水县,南界伏隆、丹桂两堡,北界三水县。堡内北设横江汛。堡内村凡二十一,曰镇边、曰叶边、曰青紫塘、曰山尾、曰心头塱、曰州广寨、曰磡头、曰墟边、曰隔涌、曰谢边、曰镇南、曰庄头、曰白水塘、曰佛塘、曰鹧鸪田、曰冯村、曰大涡、曰大涡新村、曰南丰坑、曰石涌、曰跃龙。 

 

百滘堡

百滘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云津堡,西界三水县,南界先登堡,北界上金瓯堡。堡内村凡十八,沙□、曰百滘(跨两堡)、曰林村(跨两堡)、曰多墪、曰西岸(跨两堡)、曰区边、曰苻边(又名布边)、曰简塘、曰大地、曰竹墟(张家新地,已废)、曰仙莱冈、曰村头、曰村头新村、曰王缑冈(跨两堡)、曰曾边、曰冈边、曰沙巷、曰吉赞(跨两堡)。

 

上金瓯堡

上金瓯堡在省城西,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云津堡,南界百滘堡,北界云津、伏隆、丹桂三堡,西界三水县。堡内村总名曰区村,内分小村十六,曰松塘、曰圣堂、曰西郷、曰东乡、曰南郷、曰北郷、曰梅源、曰舟华、曰罗塘、曰石龙村(跨上金瓯、丹桂两堡),以上俱区姓;曰儒林、曰莘村(陆姓)、曰筠林、曰坑尾(陈姓)、曰杜滘(跨上金瓯、云津两堡)、曰履鹿冈、内有六七姓。

 

下金瓯堡

下金瓯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堡内东界大同堡,西界海舟堡,南界镇涌堡,北界简村堡、西樵山。堡内村凡四,曰儒村、曰冈边、曰基边、曰田心(兼大同堡)。又村曰南水,地在主簿,大半属镇涌、河清两堡,惟吴姓属下金瓯堡。

   按道光志,有村曰思罗,是下金瓯堡之山名。湖舟是下金瓯堡之地名,旧分两村,今已合而为一,统名曰儒村。圣堂、杜滘是上金瓯堡区村中各乡之分,名沙边地,属龙津堡,惟余姓属下金瓯堡。

 

吉利堡    

吉利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八十里。堡内东界顺徳县及溶洲堡,南界鳌头、龙津两堡,西界绿潭、云津、龙津三堡,北界绿潭、溶洲二堡。堡内东有吉利汛堡内村凡十七,曰吉利、曰上村、曰沙田、曰阮村、曰罗格(兼绿潭堡)、曰贺丰、曰窦头、曰邓冈、曰黎涌(一名黎冲)、曰荷涌、曰碧云 (在西樵山顶)、曰杜村、曰上沙、曰下沙(二沙吉利人居多)、曰北华(俗名北丫)、曰三多、曰禄兴(兼绿潭堡)。

    按道光志载有村曰新庆,今无。又云闸头即窦头。今按闸头即吉利村,另有窦头郷,梁姓所居。

 

鳌头堡

鳌头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八十里。东与顺徳沙滘闸界,东北与顺徳马滘闸界,东南与顺徳水藤界,西与吉利堡、龙津堡界,北界吉利堡、顺徳理滘村,西北与吉利堡界,南与顺德杨滘界,西南与龙津堡、沙头堡相界。堡内村凡五,曰上淇(旧志作上奇)、曰梧村、曰苏滘、曰河滘、曰恒头(俗名杏头)。

 

龙津堡    

龙津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八十里。堡内东界鳌头堡,南界沙头堡、西樵山,西界吉利堡、简村堡,北界吉利堡。堡内设有江浦司署江浦汛。堡内村凡十七,曰杜村、曰柏村、曰林村、曰罗村、曰新村、曰龙畔、曰良宝、曰沙闸、曰冈头涌(今名陈步乡)、曰寨边、曰坑边、曰沙边、曰迁边(兼沙头堡)、曰贺丰(兼吉利堡)、曰石头涌、曰会龙、曰腾涌。

 

云津堡    

云津堡在省城西南,距省城一百里。堡内东界吉利堡,西界上金瓯、百滘两堡,南界简村堡,北与鼎安、登云两堡相界。堡内村凡三十二,曰涡村、曰罗村、曰上林村、曰大沙、曰大岸、曰莘村、曰海口、曰莘田、曰碧霞、曰大庄、曰扁墪、曰鹅湄洲(兼百滘、吉利、简村堡)、曰欢田(兼绿潭堡)、曰学堂(兼简村堡)、曰苻村(同治图作扶村,道光志作东岸)、曰藻美、曰云滘(俗呼百滘)、 曰林村、曰王侯冈(兼百滘堡)、曰麦村(地在海舟,兼海舟堡)、曰杜滘、曰上尧、曰下尧、曰知觉、曰塱心、曰莘涌、曰华夏、曰深湾。又村四,曰碧云、曰云端、曰云路、曰大科(俱在西樵山顶)。

(以上《(宣统)南海县志》)

 

3)村落

行政村:

一.岭西村   下辖羔州、禄舟、凰岗、伦家寨和何楼5个自然村。

二.西樵村   下辖吉水、坑边、民强(学堂)、解放(路边陈、石窦涌)、汇龙(琴沙)5个自然村。

三.崇南村   下辖三多、下涌、上涌、窦头、黎涌、北华、碧霞、大庄、沙涌、崇南新地、新庄11个自然村。

四.爱国村   下辖杏头、沙涌、龙瀛3个自然村。

五.简村    

六.儒溪村   下辖江边、上儒、下儒、基边、槎潭、北良、新村7个自然村。

七.民乐村   下辖南朗、南良新村、祖仁、福地、伊洛、敦伦、多墩、新地、豫章、大地良、隔涌、延陵、北朗、海边14个自然村。

八.百东村   下辖沙瀛、吉赞、王侯、新开4个自然村。

九.百西村   下辖大地、西岸、村头、张家、五社和四约6个自然村。

十.上金瓯村 下辖松塘、鹿岭、文政、均林、仙莱、渡滘、南乡、西乡8个自然村。

十一.华夏村   辖华夏、上塘寮、下塘寮、吴家、李家、八甲6个自然村。

十二.大岸村   下辖开先、启民、民治3个自然村。

十三.崇北村   下辖国泰、上坊、下坊3个自然村。

十四.联新村   下辖革新、爱群、北塱、鹅湖、鹅湄、南新6个自然村。

十五.河岗村   下辖东坊、西坊、河溪(鹅埠石)、竹塘、竹园、石边、新村7个自然村。

十六.太平村   下辖凼浪、凤巢、太平、建国、三门5个自然村。

十七.新河村   下辖桥上、一甲、礼门、五七甲、新楼5个自然村。

十八.平沙村   下辖沙头、上社、中西(社)、南社、沙仔尾5个自然村。

十九.海舟村   下辖麦村、滘边2个自然村。

二十.新田村   下辖田心、田心沙、南村、南沙4个自然村。

二十一.稔岗村   下辖稔岗、圳口(镇海)、莲塘、横岗4个自然村。

二十二.山根村   辖上沙(石井沙)、下沙(石井沙)、竹林、樵阳、岗头涌、寨边、莘村、樟坑、大坑9个自然村。

二十三.朝山村   下辖朝山、西边、牌楼、番山4个自然村。

二十四.七星村   下辖凤台、高浪、石龙里、竹园、田心、闸边、蓼岗7个自然村。

二十五.大同村   下辖大同一村、大同二村、大同三村、大同四村、新社、圆美、腾龙、长庆、槎根、柏山等10个自然村。

二十六.显岗村   下辖显岗、新基、富贤3个自然村。

二十七.西岸村   下辖碧岸、理学二村、理学三村、大槎、五村、六村、银岗、宫溪8个自然村。

(以上《南海市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四、前事略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大水,桑园围吉赞基溃决。陈博民奏塞倒流港,奉命董筑十八堡圩堤,绵亘数十里。

……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禁广东通番。(黄通志)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皆恭顺,任其时至入贡。后市舶司暂罢,辄复严禁濒海居民及守备将卒私通海外诸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不听。三年以诸蕃贡使益多,乃置驿于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以馆之,广东曰怀远。(明史食货志)

……

惠帝建文三年十一月,礼部禁约沿海军民私自下番诱引蛮夷为盗,有伤良民,不问官员军民之家,但系番货番香等物,不许存留。贩卖其现有者限三个月销尽。三个月外仍前存留贩卖者,处以重罪。 (郭志)

……

景帝景泰四月,广东都指挥李升、何贵率兵捕海贼战死。(明史景帝纪) 

……

(成化)十八年四月大水,桑园围河淸基溃。(桑园围志)案旧志作河淸围,考邑属无河淸围,实桑园围内河淸堡所属之基。今更正。

(成化)二十一年夏大水,桑园围海舟基溃,冬大饥。(通志、桑园围志)

(成化)二十二年九月,免广东被灾税粮。(宪宗纪)案二十一年,南海、番禺等县以风雷水雹死者不计其数,而河淸、肇庆又水淹数月,道殣相望。左布政使陈选(浙江临海人,进士,通志有传)不待报辄发粟赈之。二十二年九月,陈选被逮道死,乃有免粮之命。

孝宗弘治元年五月,蝗旱,夏大水,桑园围海舟基溃。(二申野录、桑园围志)

 

……

(弘治)十四年,总督刘大夏奏准,奉旨召九江民承西江两岸鱼埠。(黎九江乡志)案黎志载,九江地濒海低洼,不堪耕稼,民穷无食。乃因地凿沼养鱼为业。会各水蜑欠税逃亡,遗下米数千石。总督刘大夏承前督邓廷瓒奏议鱼利事宜题奏,奉旨将西江两岸河埠,上自封川、下至都含,召九江乡民承为鱼埠,分别水势,输纳银税。

……

世宗嘉靖元年正月朔,金星犯斗牛宿。提学魏校毁淫祠。(黎九江乡志)

……

嘉靖中,潘季驯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广人大便。临代去疏请饬,后至者守其法,帝从之。(明史潘季驯传)阮通志载,南雄府志云三十九年行均平法,时官吏征求,民甚苦之。季驯以通省衙门公用约其出入之数,刻为成书,名永平录,一曰岁办,二曰额办,三曰杂办,纲目厘然,事无巨细皆支官银,不累里甲,民甚便之。但法久弊生,按亩加派仍属均平项下,至本朝康熙中乃除。

三十九年,御史龎尙鹏上条编法。(郭通志)案条编卽条鞭。嘉靖三十九年龎尙鹏奏行条鞭法疏畧曰,查得余姚、平湖二县原著有均徭一条鞭之法,凡岁编徭役俱于十甲内通融,随粮带征,行之有年,事尤简便。盖以十年之差而责之一年则重而难,以一年之役而均之十年则轻而易。官免编审之劳,民受均平之赐。然人户有贫富不同,复将丁田分而为二,有田之丁及以田折丁者。每丁编银必增其数,有丁无田者每丁编银量为递减,使于均平之中曲寓存恤之意。其余诡寄冒免之弊,一旦革除殆尽,通变宜民,法莫善于此,伏乞通行。南直隶、江西、湖广、两广、云贵照此一例议行,疏上奉诏准行,民皆称便。吾广以四十三年举行,粤人感龎公之惠,于会城建永赖祠,歳时祭享。

……

穆宗隆庆七年,广东以军兴故,增民间税。至万厯初乱定,户科给事中李戴奏止之。(明史李戴传)

(万历)二十一年,巡按广东御史王有功禁治闽商私籴。闽商白艚至广辄多买米,以私各岛。牙户利其重赀,相与为奸,米价辄腾,民哗。有功治商逐艚,民乃定。(郝通志)

(万历)十四年夏大水。七月又水,桑园围溢伤禾稼。(黎九江乡志)

(万历)二十五年大水,桑园围西海基、吉赞基皆溃,大饥。(桑园围志)

(万历)二十七年,榷监李凤加盐饷,征牛饷。(黎九江乡志)

(万历)二十八年,余盐道捕私,盐民大扰。(黎九江乡志)

(万历)二十九年,春禁里甲。(郝通志)阮通志载,南雄府志云巡按都御史李时华革五弊,一曰饬条鞭以苏里甲,二曰惩加耗以淸贪黩,三曰止派夫以节疲困,四曰立和买以寛铺行,五曰驱白艚以防接济。

(万历)三十五年六月大水,桑园围沙头基溃。(黎九江乡志)

(万历)四十年夏大水,桑园围海舟基陷。(桑园围志)御史王有功革牛税。(九江乡志)

庄烈帝崇祯四年十月练选军。(郝通志)

(崇祯)八年八月,命府州县积榖,抽丁之三助边饷,征生员优免丁银助饷。(郝通志)

 

世祖章皇帝顺治(三年)十一月,故明大学士苏观生等以唐王聿钅粤称号于广州。(通鉴辑览)

(三年)十二月大淸兵克广州获唐王聿钅粤。(同上)

四年夏四月,提督李成栋叛,以广东附于桂王由榔。(通鉴辑览)

四年五月,进封尙可喜平南王,耿仲明靖南王,使定广东。各率其部兵以行。仲明道卒,子继茂袭,与可喜同定广东。(皇朝武功纪盛)

(四年)八年,是时粮务繁重,每石纳银十两,差官差役络绎下乡。(九江乡志)案前明有猪布花麻墟场、鸭埠等税,并税及柴谷畜果之类后一切革除。至平藩更大小兼抽,自盐铁以及鸡豚罔不输税。

……

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移广州城守左营守备驻札九江。(通志)案顺治十七年,北江、东江水陆多盗,民心日摇。康熙十年、二十一年该堡士绅叠次请兵搜捕,余风未殄,乃请添置武员坐鎭,遂移城守驻札九江。   

又案旧志、续志均载守备署康熙二十三年建,惟考九江乡志载,初设守备原无营署,侨居刘氏祖祠。至刘成林在任时,神主尙存,不知后任何人将主毁化嗣,后拆祠改建,愈冺原迹。此地粮税至今犹属刘姓输纳。考刘成林以乾隆三十五年任九江守备,改建营署当在乾隆季年。后人或以该署为康熙年建,或以该缺为乾隆年添设,盖均有误。

世宗宪皇帝雍正三年,严保甲,立族正。 

(雍正)五年,总督孔毓珣奏准,广属围基动支鱼苗□埠、鸭埠租银发领修筑,专委广南韶道诣督修。巡抚傅泰复以桑园围海舟堡属三丫基最险,发帑采石修筑,桑园围修筑用石自此始。 (桑园围志)

(雍正)七年,令广东疍户听其登岸居住,设约正。于举贡生员内择老成有学行者充之。 (番禺旧志)

(雍正)八年,诏免南海、花县定弓虚粮。(九江乡志)案定弓虚税为患百有余年,至是始邀豁免。又案康熙二十四年,布政使郎廷枢入觐奏请除豁定弓虚税,部议不行。又案雍正七年,巡抚傅泰请将各州县从前移抵南海虚粮,仍归各州县额内征解,其南海及花县带割虚弓税,令南花二县劝谕尽行,首岀比照别县,报荒迁移之案渐次增补。奉旨依议接准部咨以雍正八年为始,二县所缺额银槪免。摊征移抵仍照原额,除去定弓虚税,实增若干应征银米、若干造册,缴藩司查核刊入赋役全书题报。

……

高宗纯皇帝乾隆四十五年,巡抚李湖以盗故,发兵剿九江,邑侯徐与蕃救免。(九江乡志)案九江与鹤山、新会河面相通,多謆诱为盗。着匪为陈六妹、泥老虎、瓦桥关等横行,为邻堡患。李恭毅抚粤,治盗严,曾剿茭塘沙湾司属,杀人甚多,忿九江为盗薮,檄将弁急剿。邑侯徐与蕃力求免,愿亲下乡督饬绅民,购线搜捕尽擒。著名之匪六妹知不免,服毒投乡约自杀。余党溃散,乡赖保全。

(乾隆)五十一年,添设九江主簿,分治五堡。(通志)案明洪武四年,南海县属置六巡检司,九江隶江浦管辖。国朝因之,后以江浦地方辽阔,不能兼顾,奏裁雷州府司狱,添设九江主簿,分治五堡,暂以九江乡约为衙署。

(乾隆)五十四年,建主簿署,因旧乡约拓地改建。(参通志)

(乾隆)五十九年,春旱。五月大水,桑园围溃。总督长麟、巡抚朱珪、布政使陈大文亲临勘灾,分别赈抚奏请缓征。九月水始退,南顺十四堡通力合筑桑园围,主簿嵇会嘉董其事。(参桑园围志)

……

海贼张保等船数百艘皆恃内地奸民为接济。嘉庆十四年,总督百龄至粤乃封海港,改盐船为陆运,于是商舶不通,贼扑岸觅食。香山、东莞、新会诸县滨海村落多遭焚刼,而番禺顺德尤甚。(广东海防汇览) ……

总督百龄令沿海州县团练,为守御计。(龙廷槐敬学轩文集) 

贼人多诈,或作乡绅,伪领官炮。或以官船伪巡村落,使人不备,猝然肆刼。或伪为商贾术士以探虚实,乡人稍觉之提防,严切往来不识之人指为盗贼,羣聚而屠之。官兵登陆买籴,亦疑为贼而杀之,扰乱不堪言矣。(同上)

 ……

(嘉庆)十四年五月,海寇张保率贼入内河,焚掠九江,乡民拒之,相持一昼夜。贼众不敢入村,焚沙口海旁民铺而遁。(九江乡志)

贼众旣为官兵所蹙,时値谷米腾贵,每斛银二两至三两。贼无所得食。五月初一日,率帮船五百余号闯入内河,十三日至九江乡。众御于沙口,沿围上下数千万人,贼知有备不敢遽攻,盘旋西海上,翌日黎明劫掠杰洲人畜财物,还劫沙口墟场,乡人枪炮齐放,助战者久而愈多,相持一昼夜贼遂遁。(参朱程万已巳平寇录、九江乡志)

……

(嘉庆)十六年,九江、沙头、大同三堡士绅呈请设分防磨熨基汛。(阮通志)

(嘉庆)二十二年,总督阮元、巡抚陈若霖奏请借帑银八万两发南顺当商生息为岁修桑园围工费,奉旨准行 (桑园围志) 

(嘉庆)二十四年,邑人郞中伍元兰、员外郎伍元芝,新会郞中卢文锦共捐银七万五千两为桑园围建石堤筑石坝经费。(桑园围志)

(以上《(宣统)南海县志》)

 

道光十四年(1834年),民乐林村程家改革标梭平纹织机,演变为12片综的小提花机或啤架机。

同治十二年(1873年),陈启沅在家乡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十一日 ,下金瓯堡儒村北帝庙演戏失火,死数百人。

光绪七年(1881年)八月十三日 ,江浦司属树千名织机工人聚会庆祝祖师神诞时,把蚕茧歉收,土丝失产,以致许多丝织企业无法开工的情况归咎于举办了丝偈,认为丝偈夺了他们的生计,从而涌往学堂乡捣毁丝偈;知县徐赓陛查办此事,于十七日下令禁办机器缫丝。继昌隆因此被迫迁往澳门。

光绪九年(1883年),诬陷“机器缫丝夺去缫丝工人生计”而捣毁机器的“学堂乡事件”得到昭雪平反。

光绪十年(1884年),陈启沅首创足踏缫车。此后,手缫丝车逐步被足踏缫丝车取代。

光绪十一年(1885年),继昌隆缫丝厂从澳门搬回简村,改号世昌纶。

 光绪十二年(1886年)春 ,大冈墟火灾,全墟尽毁。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二十七日  ,下金瓯堡儒村镇冈有虎伤人,后虎被乡人击毙,重70余斤。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民乐市大火,几无完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 ,官山墟火灾,焚烧600余家。

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初二 ,南海县署开办咨议局。七月,官山成立议会。

(以上《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

五、经济与物产

康熙《南海县志》卷六《风俗志 习尚》

 

广郡称海滨邹鲁,而南邑为首,衣冠文献,垺于中州,自濂溪过化以后,有陈去华师事陆子静而道学兴。……城西一带,异省商人杂处,闽产尤多,斗讼繁兴,为居民害。邑中大魁蝉联,名卿鼎峙,殆衣冠之薮也。陶冶之良,亦甲天下。海洲、镇涌、金瓯、绿潭、沙头、大同、九江鱼桑为业,尚气健讼,钱粮易逋;佛山地广人稠,俗杂五方;白沙多烟皮为生,官窑、瓦窑、【虫雷】冈逐末者众,平洲、张槎、山南则多富室。西樵山顶十三村,稍近淳朴,而絃诵稀闻,其他非儒则农,间作工贾渔稻,随处俱饶,家无积金,用度自裕。

 

光绪二十九年,姚绍书:《南海县蚕桑调查报告》桑部《第六 境内桑田数目》

境内桑田以江浦黄鼎主簿为多,而江浦之官山简村、龙津,黄鼎之罗格、良溪、大岸,主簿之九江、沙头、大同为尤最。十亩桑田,浓荫绿缛,且各处均有桑市。即此数处而论,其桑田不下数十顷,若五斗所属神安所属三江所属,则寥寥也。

 

光绪二十九年《南海西樵塘鱼调查报告》

约一百一十顷有奇,按地有肥饶,本有厚薄,而工亦有巧拙不同,故利之赢酌因之,中,而衡岁益约七八十万而已。

 

顺治《九江乡志》的一则材料,我们能把护田数的问题理清:

六、桑园围水利与生产

1桑园围总图

桑园围志总图(同治):

桑园围志总图(民国):

2基主业户制度

顺治《九江乡志》卷一《堤围》

自丰滘尾起上至舍人庙,属大同堡分。自丰滘下至倒流,计二千八百九十二丈五尺,上基由丰滘抵蚌冈,计一千八百二十五丈九尺,属本堡三十四图分。下基由蚌冈抵闸外小海基头计三百六十五丈,由基头抵大洋湾计一百七十丈,俱属本堡三十五图分,其七十九八十两图原无基分,惟从大椒桥至山下一带山谷,令其修葺联结。自大洋湾至倒流港则属龙山堡分,此后或议修筑,时异世殊,南援往事分属。如小修则责成附近业户,大修则论亩计丁,随工费权宜可也。

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九《癸巳岁修志》,《桑园围修筑善后章程》。

一各堡基段宜循照旧章,分管保修,以专责成也。查桑园围堤基,筑自北宋,东西两基,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二丈五尺,向来分段归附近各堡经管。该处有基分者,谓之经管基主。业户递年岁修保固,以及夏潦冲决筑,复水基大基,例责该基主业户自办。而附近之海利、鱼步、沙租、杂息,亦归经管基主业户所得,以补工费。因堤基巩固,全赖岁修,若非分段责成,必致岁修推诿。岁修废弛,则基患多,而冲决易。分段经管所以专责成而勤岁修。通围各堡皆有基分经管,一体办理。惟吉赞横基,系通围公基,始归通围公立,法最为妥善。历数百年无异。……各照旧章办,其余各基遇有冲决,不论水基、大基,均归经管基主业户,自行修筑。其或工程浩大,基主业户独力难支,亦责其赶紧先筑水基,以顾晚禾,到冬晴筑复大基时,通围绅士随时酌量,按其决口之大小、工贵之重轻、基主业户之贫富、丁口之多寡,因时权衡,酌帮集事。工竣,仍归基主保固。倘通围各基,均有卸烂,公同禀官,将通围应修基窦,逐一勘估,方照甲寅大修事例,按南七顺三,论粮通派,公举围内公明干练绅士董理,将估费交给基主业户,责令领修保固。工竣,由董理绅士核实、验收,浮冒责赔。若大修与筑复潦决大基同时并举,将通围应修基窦,与决口工程勘估划清,亦按决口大小、工程轻重、基主贫富、丁粮多寡,酌量责令基主,于众派外,仍出工费若于,然后归众帮筑,分别大修、帮筑办理,不得全借大修之名,科银专筑决口,致有偏枯。俾基主业户,各有专责,无所希冀观望。且各修已基,工程可期,核实财用,不致虚縻。庶使平时不懈于岁修,潦决无虞其推诿,于循照旧章之中,仍寓因时变通之意,堤基可保其永固矣。

一备修工费银两,宜禁滥用也。查围基巩固,全赖岁修保修工程,责成基主业户。各基俱有备修杂息。如果基主业户每年于秋冬晴涸之时,以备修公费,各将名下经管基窦,随时增卑培薄,垒石筑填,基无不固之理。唯查各堡附基产业、水利及乡中公众租息,每为无识耆老子弟把持,留为乡内酬神、演戏、赛会、酒食之用,或拨归该处书院公费,或据为各姓祖祠蒸尝,置基工于不问,应请饬令嗣后该基段绅士,不论顶险、次险、平易基段,但有公项出息银两,只可留为围基培土、钉桩、垒石要用,不得分毫浪用别处。如该基段耆老子弟,仍蹈陋习,以迎神、演戏、酒食为重,将乡内公项浪用、侵蚀,以修基保障为虚文,许该处绅士及邻近基主业户指名禀究,更或因玩视不修,以致冲决、溃卸,该绅士立将赛神浪费贻悮基工之人,销押解送,重治其罪。

一抢救桩料,宜先事筹备也。查递年清明节后谷雨节前,所有冲险基段,即要在于该基主业户先事筹办公费,买备一丈二尺以上三四寸尾杉桩百余条,一丈杉桩三四百条,储该基主业户内公所,预备抢救之用。

一抢救桩料,宜随时稽查也。查递年清明节后,应请札行该管主簿、巡司,按照章程,于有冲险基段、乡堡,亲临该基段处所,查问该基主业户是否照数丈尺买备杉桩,亲身点明,如有不足数,檄令刻期买足,潦盛涨时,复勤加查点,如不遵办,或暂借杉桩饰点,抢救时杉桩全无,立提基主业户责究。

一遇潦巡防,宜雇选丁壮巡视也。查递年四月中旬起,至七月中旬后,系潦水盛涨之期,应请札行该管主簿、巡司,于凡险要基段,趁期严饬基主业户,雇选干练丁壮巡视,每基百丈,雇五六人巡视,稍有坍裂,即鸣锣传救。倘有讳匿不传锣,以致失事,立将巡视人役治罪,基主业户亦予以雇选不力之咎。

一抢救饭食桩料,宜责基主备应也。查递年西潦骤涨,基段防护不及,猝被冲决,传锣围众拨人前往抢救,所有工役饭食,应请饬令基主业户供应,不得躲避。如基主业户杉桩不备,或杉桩仅备,而躲避不出工役,饭食无人供应,以致徒手枵腹,立视冲决,抢救无从施力,则贻悮粮命、民命,责有攸归,听从围众禀请押办。

一夏潦冲决,宜责限基主堵塞也。查递年西潦骤涨,固宜竭力救护,倘潦水过甚,加以飓风大雨,人力难施,致不能抢救,三日水定后,应请饬令基主业户,即照章程,设法堵塞以保莳晚禾,倘故意匿避,志存推卸工程,十日后尚不施工堵塞,是失事于前,故悮于后,不特晚禾不保,而且决口日冲日阔,堵塞更难,通围绅士即将该基主业户禀官押办。

一通围帮筑决口,宜通围公举外堡绅士协理也。查各堡分段经管之基,遇有冲决,工程浩大,基主业户贫赤,力难筑复,通围酌量帮筑,应请饬令基主商请通围公议,选举外堡练达绅士殷户,在局帮同基主业户董理,以昭公慎。其外堡董理修金,由基局公项支销;至基主业户修金,系基主业户自办,不得混支局内公项。俾酬劳之中,微寓主客之别,若不用通围帮筑,听其自办,毋庸商请外堡绅士董理。如遇通围大修工程,一切修金、饭食,工竣报销册结,纸张经费,俱在公项支销,不得苦累董理绅士殷户,以示平允。

一庙租银两,宜撙节积存,以备抢救也。查南海神庙祀产沙田租银,照嘉庆元年陈藩宪告示章程,除庙中递年应支用外,尚应存有银两,嗣因管理未能画一,经于道光五年起复旧章程,轮堡管理,应请饬令,嗣后倍加撙节,冀积羡余,以为递年抢救、修庙及通围公事集会之用,其神诞日期,但许具牲醴鼓乐庆贺,轮管值事及到行礼绅士具饍叙福,其从前演戏及附近乡堡绅耆分生胙之例,一概删除。如有顽劣绅耆,霸管侵蚀肥囊,通围指名呈究。轮管交代时,如有交兑数目不清,许下手接交,三堡首事传请通围绅士联禀追赔究治,以杜弊端。

一险要基段岁修,宜责邻堡稽查也。查各堡险要基段,凡遇岁修,该基主业户如果认真办理,工程必臻坚固,无如各岁修该基主业户如果认真办理,工程必臻坚,堡岁修废弛,即奉官檄行修补,亦置若罔闻。更有探闻地方官临乡查勘,即雇道士禳祀书,插兴工符章,以为掩饰,俟官勘验去后,毫无实事,工程毋怪险要。荒基每每冲决百数十丈,驯致不救,惟毗邻乡堡休戚相关,耳目又近易于查察,应请饬令每次岁修工程工竣之日,责令邻堡基主业户,互相稽查,禁止滥给胥役结规,俾不得藉行其欺饰浮冒之弊。

一基外沙坦,宜禁开建砖窑也。查附近基外沙坦,开建砖窑,必多挖泥土,供烧砖料,渐伤基身。即基外海心沙坦,开设砖窑,必多堆贮,烧成砖块,及备购一年烧砖柴草格砌。如山潦涨时,中流壅水,江潦不能溢过,坦面骤销,且撒弃破裂,苦窳碎砖,积砌坦漘,日积月累,横截江流,激水冲射围基,为害更烈。应请嗣后饬行,封禁现设者,毁拆未设者,永禁不必。委该管主簿、巡检查勘,致滋夤缘饰卸。若海心沙坦耕种民人,建造庐舍,虽不禁,仍不得于坦漘圈筑石基,致分杀水势,激射沿江两岸围基。

一近基池塘,宜责塘主培筑基脚也。查围基内外,贴近开挖池塘,种菱藕,养鱼苗,及贴基开沟渠,俱能伤害基身。查鱼苗塘赀本甚重,遇潦鱼即涌散,故搭盖塘寮住宿,工伴常在池塘、基岸,照料养活。潦至尚可藉以巡管围基。至菱藕塘,资本无多,日久无人看守,于围基有损无益。但业户辗转买卖,相沿日久,遽行填塞,殊有难行,应请饬令冬间将基脚培筑高厚,俾得有所稽查,自定章程以后,不得再有开挖,违者查出业主,严究治罪,其业充拨通围公产。至遇西潦盛涨之时,基内池塘水浅,基外巨浪汹涌,外内势不相敌,基常因之堕陷,并请每年届期行知该主簿、巡司,亲行查勘,饬令业主放水入池塘,平岸满贮,藉水力帮顶基身,庶不致于贻悮大事。

一护基树木,宜禁砍伐,并禁在基盗葬也。查护基树木,既长大成材,基主业户,若图利擅伐变卖,及树蔃腐朽,围基因之中溃。如嘉庆丁丑,海舟堡十二户三丫基决六十余丈,系因该基主业户斫伐藁子树二百株,卖钱别用,越年树蔃为白蚁蛀食通透,致累全基骤溃,载在丁丑志及碑记,前车可鉴。又附近基脚,盗葬棺木,日久蚁漏,鼠穴即从此开。虽古冡旧基,非其子孙自行迁葬者,不遇冲决,改筑基段之时,难尽强迁,而后此侵盗、添葬,与擅伐护基树木者,应请饬行该管主簿、巡司不时稽查,禁止庶绝后害。

一防护基身,宜令多种桑株果木也。查基外护基树木,相度土宜合种荔枝、龙眼,因此二果成熟,在五六两月,适当西潦盛涨之时,业户日夕看守,即可藉以巡视围基。但种果数年,方得收成,且有牛羊收食之害,应请饬令于树木杂栽桑株,固可以防范牛羊,并可以先收资利。且一望沃若,于桑园围本义名实相符。若基外平坦无多,宜任其多生细草,永禁刈薙,俾蒙茸缠固骤,两不能冲刷沟窝。潦涨时,风浪冲撼,土不松卸,更或基外并无平坦,亦宜于基磡外,多种芦苇,使丛生层叠,自堪卸杀巨浪。

一基脚内外,宜禁耕犂侵削也。查基脚内外,多为业户侵耕,以致陡削,应请饬令查照旧基界,培补完好。此后凡有业户犂耕锄种,毋论基外、基内,各要让耕五尺,许多不许少,至基内外两岸,其相沿建造民屋铺舍者,每畜牛羊猪母,不自防闲,任其成群引队,沿基蹂躏践踏,最足伤坏基身,与凡附近基段,居民偷取护基石块,俱请一律饬禁。

一分段经管基分,宜用石板,明界至也。查各堡基段,长短宽狭,界至虽经备载前志,亦闲有石立界,唯未一律齐全,应请通饬各堡基主业户,一体用阔度石板,书錾“某堡某乡分管基段,自基处起至某处止,共若干丈尺”。其应禁伤害基身各款,亦照式用石板书錾,奉宪严禁附近基身,某款某事,如违禀拿究办,石基侧俾围众咸知凛戒。

一窦穴涌滘,宜设法疏通也。查各堡大基窦穴,砌石结筑坚固,方足以利宣泄,而资旱潦,若有于基根偷挖小窦,戽水灌田,潦涨时不及防范,每多渗漏,此例在必禁。但西基自海舟、先登两堡,基分叠次溃决以来,浮沙并潦冲驶围内田亩,积压涌滘浅淤,除两堡不计外,其西北之镇涌、金瓯、简村、云津、百滘、河清、大桐七堡,压淤为尤甚。其东南之沙头、九江、甘竹、龙山、龙江五堡,在围中地处低洼。又上游各堡,窦穴少建,不敷宣泄,每遇围基冲决,塞水基,后潦退出,乡内小围,基面水专由五堡涌滘消流,潦水较西北七堡辄退迟二十日,晚稻往往赶莳不及,桑株果木淹萎较多,宣泄未能画一。查嘉庆三年,庄藩宪有改拓闸窦,疏通涌滘之示。道光十年,阿藩宪饬行南海、三水两县,札谕县属绅士业户于围基内,相度地方形势,应开建窦闸之处、旧有而已被淤塌者,着即疏通筑复,旧无而可资灌泄者,着即筹款新建。叠奉宪示,洞悉民隐在案,应请饬行各堡,照示举行。但有新建窦闸,必用长大方砧石砌筑闸门,用坚韧生松,或紫荆木为之,务臻巩固。每年江潦涨发时候,责该基主业户派定闸夫若干名,专司启闭,自毋贻悮。如遇大修及有冲决,基窦均一体照议定章程办理。又每届围基冲决,及每年西潦涨发,于潦退时候,各乡内小围既出,出基面潦由涌滘流行,每日仅消三二寸,乡民宅土情迫,度日如年,而土豪匪类乘灾罔利,常于乡内涌滘津隘处所,恣树戙插,装箔簵括取鱼虾,横截中流,日夜不休,匝旬累月,以致潦消迟慢,往往贻悮晚禾。又有该村庄于乡堡内处下游,于内围基岸上游,开设水闸,接里海水以灌旱干,及遇围基冲决潦既退出内围基岸,即将其上游水闸,用土桩塞,待乡邻皆报宅土,乃复开挖,只求自己村庄潦退迅速,不顾上游村庄被他壅遏,下流潦消愆期,晚禾无望,均应请饬行永禁,藉澹沉灾。

一禁诡粮飞寄,以重徭役也。围田殷户诚实者固多,狡诈者亦所不免。现有业在本围,税寄围外,另户被人控告有案。至一二顷者,惟此次绅士公定章程,意在和衷共济,姑不呈究,听其畏法自行收割,即便了事。此后如复故抗,及有效尤者,定行集围绅士,联名呈究,决不徇情。

一通围志乘,宜遵照奉行善后章程纂修,以垂久远也。查甲寅、丁丑及己卯捐修围志,不过总理值事收拾告示、呈词、账目,汇抄刻板,故告示照书办抄贴款式,呈词批语照状榜款式,账簿照登记款式,固芜冗不成体例。且所存章程,多为悮基卸工地步,并未列纂修人衔名,未呈请地方官鉴定,殊非传信之义。兹待呈准善后章程后,应公推围内谙熟志书体例、公正可信绅士重新编纂,书成之日,请大宪鉴定赐序,以垂久远。

一志书板片,柜藏递交,以重文献也。查向来围志板片,无专责成,易致遗失。此次志成印刷呈送各衙门之后,即制架收藏,交南海神庙当年值事轮贮,如有印刷时,其工料,在南海神庙租银支出,倘遗失朽螙,责在南海神庙当年值事赔刻,悬宪批候查,照该绅等前禀条议,该基围善后章程,详请宪示饬遵。[1]

 

宣统《南海县志》称:

 

桑园围基一万六千丈,每段分为若干丈,以某堡某户管之。遇坍卸则圈筑诸费,遇抢救则椿杉诸费,皆该户任之。余外各堡相助为力,每年农事既毕,冬晴水涸,则各修各段之基。间数年一领帑本岁修帑项,则阖围大修,分别受险次险,一律施工,不分畛域。

2水灾的影响

光绪《桑园围志》卷十六《杂志上》

围基之决,恒值禾蚕迭熟,大鱼上市,新鱼入塘之时。使管基业户抢救三五日,则基决迟,三五日将禾之熟者克期抢刈,蚕之熟者以次上箔,新鱼速捞而迁,大鱼骤网而售商贾,百货群革而避居,居民衣服器械检而高庋,禽畜牢笼而饲也。惟业户惜靳犒工之需,且虑抢救物料不继,围众索责驯,致毁房庐以实决口,遂坐视溃决,讳不传锣,大事乃去。至围基一决,溺毙人命,冲塌屋宇,伤败禾稼,其尤大者;次即鱼塘,计每塘一口,自正月去旧水换灌新水,漚水喂鱼,草粪之需,历五六月,塘耗十金,第约略举耳。鱼之淘逸,则未暇数,他货物漂失,复难屈指,抢救不力,竟害如斯。既决之后,旬日内宜及早抢救,有帑可借即倾工,无帑可借,该业户竭力起科,慎勿觑觎各堡资助,迁延贻误,务保莳晚禾,桑露梢发叶,补供蚕事,池塘出鱼可再种,失之东隅,尚可收之桑榆。苟越旬月不施工,则前潦方消,后潦续涨,涨久功亏,其为害有不可胜言者。

 


西樵山村

一、西樵山地图

1992年版《西樵山志》西樵山地形图

 

 

 

 

 

 

 

 

 

 

 

 

 

 

同治《南海县志》西樵山图

二、村落概况

 

村名

明代诗文

万历、康熙、乾隆《南海县志》

道光《南海县志》

宣统《南海县志》

乾隆六年《西樵志》

乾隆五十五年《西樵游览记》

1992年《西樵山志》,

2004年《西樵度假区志》

石牌村

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寄应原忠吉士》有

有,属简村堡,称石排村。

有,属简村堡,称石排村。

 

石排村:在八稜峰东,下多古梅,每冬花开,雪香满谷,亦名古梅邨。

在八稜峰东,环石牌峰下,村有梅花馆,在梅花溪,为何端恪公读书之所。溪畔多梅,冬月花开,香满幽谷。

在石牌峰南。

2002年底,户籍21户,31人,村民姓氏为梁、简、马、刘、钟5姓。

白山村

嘉靖中方献夫《石泉书院记》有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在紫云峰北下,一名梅花村,寒潭左注,雪峰后倚。

白山村,在白山峰前,其村寒潭左注,云峰后拥,旧多古梅,一名梅花村。

在白山峰南,又名梅花村。

2002年底,户籍7户,13人,村民姓氏均为陆姓。

石田村

嘉靖元年吕柟《大科书院记》有

 

 

 

 

旧有人家在石子田,后俱迁入云端,然此地群峰四绕,溪水交环,实卜居之胜处也。

 

 

云端村

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寄应原忠吉士》有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云津堡

在广朗洞上

在广朗洞上,倚云端、火盖二峰,村口飞瀑即左垂红泉。湛文简公筑乐尧庄于此,村中澄池修树,交相辉映。

在西天湖南,云端峰东,由原来云端、石田两村合并。

2002年底,户籍18户,30人,村民姓氏为马、冯、冼、关4姓。

小科村

 

 

 

 

 

在小科峰之北,有泉溢出,流入碧云溪,今通称碧云。

 

 

后冈村

 

 

 

 

 

在碧云村后,地名后底冈,今与小科并称碧云。

 

 

碧云村

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寄应原忠吉士》有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有,属云津堡、吉利堡

夹溪而居,纡环胡琴、马鞍、碧云、紫云诸峰。

在碧云峰之北,环纡胡琴、虎头、马鞍数峰,村民夹涧以居,茂树重荫,繁英映翠。村口表曰“礼乐山林”,有无叶泉,最清冽。

在碧云峰西北,由原来碧云、小科、后岗3村合成。

2002年底,户籍12户,19人,村民姓氏为马、刘、罗、陈4姓。

 

 

 

 

 

 

大路村。在云路峰前,今名云路村。西有高士李抱真子墓,其南有韩都宪祠。

 

 

锦岩村

 

 

 

 

 

在云路村之西,燕巢峰下,村口有泉下注锦岩,今通称云路。

 

 

云路村

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寄应原忠吉士》有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有,属云津堡

在雷坛峰左,霍文敏公尝建社学于此。

 

在燕巢峰南,由原来的大路村与锦岩村合并。

2002年底,户籍15户,17人,村民姓氏为刘、张、曹3姓。

龙庆村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在宝峰之东。

在宝峰之东,有龙庆社,今与龙爪同称寺边村。

 

 

龙爪村

嘉靖元年吕柟《大科书院记》有

有,属简村堡

按魏志(指魏绾乾隆志)有龙爪村,今废。

 

西接龙庆,亦名龙窝村。

在龙爪峰之北,东接天峰,一名龙窝村,与龙庆相连。

 

 

寺边村

 

 

 

 

 

 

在宝峰东,由原来龙爪村,龙庆村合并。

2002年底,户籍4户,4人,村民姓氏为李、林2姓。

大科村

嘉靖中方献夫《石泉书院记》有,名云表村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有,属云津堡

在大科峰西北麓,双泉前绕,庞太守嵩(常)[尝]卜筑于此。

云表村:在大科峰西北。村后双泉溢出,流为玉茗涧,旧有七贤祠,庞弼唐尝卜居于此以讲学。今称大科村。

又名云表村,在大科峰西北。

2002年底,户籍4户,5人,村民姓氏简、冼2姓。

云谷村

 

有,属简村堡

有,属简村堡

 

在小科峰南,其地高峻,下临云谷。湛尚书若水建书院于此。谷中清夜聆鸡犬之声,如从天上。

在小科峰之南,其村下临云谷,鸡犬之声如在天上,自谷中望之,罗垣蓬户,掩映于云峦烟树之间,幽胜特绝。

原在小科峰南,已无人居住,只余2处残墙,最后一户人家已于20世纪60年代移入碧云村。

原居民为余姓,1958年并入碧云村。

总述

 

属简村堡一共9村。

属简村堡以上一共8村。但卷7西樵山条称“有居民十三村”。

分属简村、吉利、云津堡,共4村

以上一共9村。

以上一十三村,皆居山顶,今所存八,通属简村堡。

清末并为8村(现存7村)

 

 

 

三、西樵山人口及治安记载

 

湛若水《书付天真上人游西樵》

甘泉翁前丙辰年(弘治九年)始游罗浮,后数载乃入西樵。西樵顶上有八村,皆以业茶为生,如桃源洞中。诸村皆围其外,四方海岛又围其外,盗乱不及,遂有卜居之意。有小河绕诸村,数十年后有诗云:“春动樵湖湖水生,绕樵湖水水如城。衰翁独坐樵云顶,九十六峰齐月明。”又四方皆绕大海,盗乱所不能及,故彼时遂有卜居之意。有记云:“罗浮不如西樵,如天下山水名者未必胜,胜者未必名。”独山水也哉?

 

湛若水《寄应原忠吉士》:

仆五月(正德十二年)已从吉,未尝一出。八月二十间往祭石翁先师墓,遂游西樵山,卜居于霞洞,正在碧云云端村之间,十月间必兴工板筑矣。西樵在江海之中,四邻无山,壁绝侵云,鸟道以入。中有宝峰寺,锦岩岩庵,又有碧云、云端、云路、石牌诸村,宛若桃源。其居人约有二百烟火,皆以种茶为业,烟霞之下,高敞盘郁,可以居高望远,最为西樵之胜处。二兄若果来,此下榻之地也。

 

湛若水:《天关别雅与黄巡按》

甘泉子既归田里,分四时以居罗浮、西樵、甘泉、天关之间。已而厌人世事,携家入西樵,不履城府者五六年。戊申(嘉靖二十七年)之春,环樵大荒,盗将蜂起,避地天关,适归甘泉。

 

湛若水《祭白沙先生白云新祠文》:

维嘉靖三十年,八月丙辰朔,越二日丁巳,门(三)[生]前南京兵部尚书湛谨以牲醴果酒,遣门人黄民准等,昭告于先师翰林院检讨白沙陈先生之灵:兹以海岛多故,岁时躬祀于西樵云谷祠下惟艰,幸今已建有白云书院,卜以吉日,恭塑师像于其中。凡每年水能赴云谷者,躬祀于云谷,白云止行释菜礼,水在白云者,躬祀于白云,而云谷止行释菜礼。著为定规,敢告神其知之,无所不之。尚飨。

 

(嘉靖三十一年)湛若水《复岑蒲谷方伯》:

水于执事忝有一日之雅,一臂之交,迺蒙知遇之深,不忘疏远,曲致温翰,先之重币迎武夷,感激之余,即欲插六翮而飞,以遨九曲之胜矣。今四境盗发,未能出门,必俟秋后海岛廓清,乃可图也。

 

(嘉靖三十一年)湛若水《复福建清戎沈侍御》:

水也不德,为世人所鄙弃,归来为四居吟,定位分,将往来于罗浮、西樵、甘泉、天关之间,亦既有年矣。近以盗贼窃发,□□广城东北之天关,又开白云为后□,门虽设[而常关],避人避地,水其人也。

 

1992年《西樵山志》大事记:

民国27年(1938)农历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窜犯西樵山,遭到当地民众武装的自卫抗击,自后,日寇出动飞机大炮围攻西樵山,进行疯狂屠杀,罹难者达170多人,毁房屋无数,山上村庄多受破坏,山下官山墟顿成死市。

民国28年(1939)农历10月24日,日本侵,略军对山上居民进行第二次大屠杀,血染山村,罹难者273人,炸毁烧毁房屋无数。

 

2004《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载,日军对西樵山进行了三次大屠杀:

民国27年(1938年)1月17日,日机6架在西樵山上空低飞盘旋,适乡民送殡,敌军竟用机枪扫射送殡者。

民国27年(1938年)12月3日,日军敌机12架向西樵山上碧云村、云路村、云端村、寺边村、大科村等倾投炸弹和燃烧弹,西樵山上8个村庄被烧毁房屋1000多间。

民国28年(1939年)12月4日,日军出动战机对西樵山轰炸,山上8条村庄,无不遭害。

 

四、西樵山的茶业:

马符録:《西樵志》:

曹松,字梦征,舒州人。少拓落,南游广州,流连山水,辄累日入西樵,久之,栖迟弗去。移植顾渚茶山中,居民相效,樵茶之名始于此。

 

湛若水《西樵山新立韩公祠记》

韩公旧有大德于樵,樵旧无祠,有祠,樵之父老报公也。父老召其十六乡子弟若孙而叩之曰:“尔等试云,尔之宜奉养者当谁先?”曰:“父祖为先。”曰:“父若祖曷先?”曰:“生我养我,免我水火之患。”曰:“有不植尔桑而衣尔,不艺尔谷而食尔,免尔金花之课,脱尔锡蛇之苦,谓非尔父尔母尔祖乎?非生尔养尔免尔于水火者乎?”于是弟子若孙皆感激,进而问曰:“夫此为谁?”曰:“此韩公也。永乐、成化之前,吾樵茶租之征重矣,金花之征、锡蛇之酷极矣,吾樵之民逃窜四散,几不免于水火矣。赖巡抚都宪韩公永熙讳雍为奏革之,我民乃复安居乐业。此与生我、养我、免我水火者等也;岁食茶业,与植桑衣我、艺谷食我者等也。吾与尔等宜思所以报之无穷焉。吾闻之:祭继养也,祭,养之宜先。”遂相与诣甘泉翁而问焉:“祀孰为宜?”甘泉翁曰:“祭法有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乃述其告子弟若孙之语。甘泉翁曰:“善哉言矣,何必读书?皆出于父老同然之心矣。”于是父老子弟情发乎词,歌曰:“樵茶之根,入于九原,韩公植之,泽我樵氓。樵茶之标,入于九霄,韩公灌之,雨露以饶。”父老曰:“祠祀无力奈何?”甘泉翁曰:“尔办尔心,吾助尔力。”众乃曰:“幸。云路之村,有霍文敏公义立宿宾馆,今为里社学者,高敞轩豁,可以栖神。昔者乡人捐社地,敛少赀以助,若预为今日设。然而宿宾社学不妨兼之矣。文敏公,高义也,使其有知,亦乐为也。”乃相与告于叔子宙山,告于进士勉衷。遂卜七月二十二日,迎神牌入奠告焉。于是一十六村,人人喜悦。甘泉翁乃为出本金,乡人相传,为每岁春秋二祀之供,且为记刻石,以垂无穷。……丙午(嘉靖二十五年)八月。

 

马符録《西樵志》引旧志(疑即霍尚守《西樵山志》):

西樵山川,其气清淑,嘉物实繁。即茶一品,武定侯称其甲于天下,细注碗中,其气密覆,凝结不散,(邱)[丘]壑佳气钟之也。春月采者曰春茶,谷雨时采者曰雨茶,夏日采者曰横枝茶,白露节采者曰露茶,露茶为贵。又曰:樵中村落,拔地千仞,攒空而处,三春云气浡滃,万壑露烟,昏色莫辨,若在混沌之天,居人或不稼而食,不桑而衣者,茶利溥也。

 

屈大均《广东新语》:

而西樵号称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顾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种茶,间以苦【上艹下登】。【上艹下登】树森森,望之若刺桐丛桂。每茶一亩苦【上艹下登】二株,岁可给二人之食。其采摘亦多妇女。予诗:“春山三二月,红粉半茶人”。茶人甚守礼法,有问路者,茶人往往不答。昔湛文简、方文襄二公讲学山中,其流风遗化有存者。文简尝治云谷精舍,中有稻田茶丘十余亩,旁有人居七八村,皆衣食于茶。其茶宜以白露之朝采之,日出则味稍减。或谓此茶甲天下,早春摘者尤胜。三日一摘,余则每月一摘,早春一月之茶,可当余月一年云。

 

刘子秀《西樵游览记》:

樵人衣食于茶,采摘率多妇女。高明区叔永有《采茶女郎行》,描写剧佳云:“小姑青丝初覆肩,阿姊勒帛横胸前。秃襟细苎薄如雾,芳春调笑茶畦边。畦树荫疏风日暖,江天雨过黄芽短。纤手盈盈折露梢,倾筐只觉含情远。溪桥草色绿参差,赢得行人问路歧。娇嗔不语潮红晕,无限春愁两颊知。”

 

陈恭尹《西樵泉石记》:

水四岀,故无地不耕,高者艺菽树茶,下者秀稻梁,民家其上而食者数万指。

 

五、西樵山的采石业:

刘子秀《西樵游览记》,据其转引霍尚守《西樵山志》的记载

诸峰产石各不相同,狮脑、丫髻峰之石,其色白,性刚而粗理。松冈之石,其色紫。禾仓冈之石,其色青,其用皆可为柱、为砖、为器。吉水峰之石,其色红,性最柔,可斩削为炉或墁地。龙泉峰之石,色兼紫黑,性坚而理细,可为碑及砚,而黄则杂出于诸色中,夫以一山而备此诸色石,异矣。

在该条之后又有按语:

西樵产石以花膏青为上,松冈次之,西坑又次之。花膏青者,经雨则见白点星星,性坚且密,用为柱,历久不变,又可镌琢花卉人物。松冈石版最薄,其坚韧更胜花膏青。冈边白狮脑,白者质与花膏青同,然性粗,久亦有剥落。西坑与松冈类用以作臼最良。锦岩所产五色润滑,可作印石。龙泉性坚燥,柔润少焉。然旦旦凿之,山脉必伤。今则玉泉东西一带尽皆残破,取石之处有深入数里,阻于坎窞而不知底极者,山风萧飒悚人肌骨。噫!是谁之作俑欤?山脉破坏,西樵无完秀矣。

 

屈大均《广东新语》:

西樵诸峰所产石,各各不同。狮脑之石其色白,性刚而粗理。松冈之石,其色紫,禾仓之石多青,其用皆可为柱为砖为器。(急)[吉]水之石色红,性最柔,可斩削为炉或墁地。龙泉之石性坚而理细,色兼紫黑,可为碑及砚,其黄则杂于诸色中。夫以一山而备此诸石,异矣哉。由西樵延亘至王借冈,其下多白石,可甃垣屋,然久而浥烂。一种花膏青,粗而稍坚,经雨则白点星星然出,可为柱及础,性颇耐久。然旦旦凿之,未免损伤地脉。

 

屠应坤《禁西樵等处采石疏》:

题为地方遗患事。臣前奉命巡按两广,传询民间利病,切见广州府南海县地方有西樵、石冈、松子冈、大坑、禾仓冈、吉水、黄借冈等处,新会县铁齿、屏山等处,先因乡民在山凿石,后遂凿得铅矿。奸民嗜利,因投充各衙门私匠行头名色,办纳月钱,每一名行头报官影射私匠或五六十名,或一百名,一月纳银一钱与行头肥己,行头每月纳银五两三两与各衙门私用,事属违法。合行追问,但积弊已久,干碍人众,即今各处奸民日益积多至二三千名以上,或倚称乡宦势要,或诈冒各衙门匠役。外以凿石为名,内实凿矿取利,聚集多人必贻后患,切闻此山,初惟三五十人取石利用而已,有司衙门或时修理,亦募民取石,奸民乘机包揽官钱,遂冒工匠名色,自后官司虽无修理,犹按月纳钱,有司遂以得钱为利,顽民遂得借法为奸,其宜禁绝一也。土著豪民竞其夸侈,石砌堂基门墙之费,有逾中人十家之产者,有家已悬磬门犹磊石,宁负官租以饰私室者,民风日侈,民用日穷,其宜禁绝二也。愚民取石千百为聚,上以发人坟墓,下以践民稼穑,山上丘陇,崩分颓露,白骨委积,山下稼苗,碎石卤水,壅积淹压,生者无以资其养,死者无以宁其魄,为千百顽民利,为千万家良民害,利小害大,所宜禁绝者三也。广州府隶省城,背岭面海,左罗浮,右西樵,王借南服,一撮聚也。五岭西起衡阳,东尽汀漳,朱熹所云第三重案山也。今亦神京案山也。罗浮、西樵,王借又五岭之门户也,不可损伤。盖山岳气完,则人才生而天下治。山岳损伤,则人才不生而天下不治。古者以山崩川竭为不祥,况自伤残,可乎?所宜禁绝四也。昔者顽民取石,惟损民禾稼,发人丘墓而已,害犹小也。今因石开矿,则利愈大,积之岁久则人愈多,利愈大则争趋者愈不可遏,人愈多则犯法者愈不可制。始者止祗三五十人而已,近年则三五千矣。始者惟近山顽民,窃小利而已,近年则四方有罪亡命者多归之矣。始者惟擅伐平民坟墓树株而已,今则有民恃强,奸淫人家妻女者矣。始者惟闻矿场赛愿,聚师巫降邪神,夜聚饮酒猖狂而已,今则闻有什(五)[伍]为耦,要劫于民家径路者矣。盖党愈众则志愈恣,凿山通海群行攻劫,患不可言。官司虽行扑灭,亦损伤不少,孰若早图,此宜禁绝五也。臣初闻此害即欲禁治,但干系各衙私充匠役名色及权要利弊,非请旨严禁,恐该管有司见近利而忽远图,官豪之家冒公法而启后患,则一时禁令不能绝衅端,为此具本,乞饬兵部会同都察院查例禁约,如有奸民假称官豪冒禁取利,及有司衙门接受私匠月钱,参究治罪,仍将先年各处奸猾投充匠役名色,尽行禁绝,及将凿石路径严法筑塞,庶奸民不得假名射利,官属不得因公济私,权贵不得饵贿兆衅,豫绝祸根,为久远图。

 

马符録《西樵山志》所收录的屠应坤《禁西樵等处采石疏》所附按语(刘子秀《西樵游览记》所引称出处为《岭海名胜记》)

西樵石矿,明(宏)[弘]治十四年,奸民始启衅。嘉靖四年,巡按两广御史屠公应坤奏禁。南海简用利复以开山取利为患地方事理陈奏。有旨:“都察院知道。”院咨移总督两广尚书姚公镆,会同巡按御史涂公相勘明严禁。嘉靖七年,顺德区达复以开矿掘坟事理奏诉。有旨:“都察院知道。”院咨移总督两广尚书王公守仁,会同巡按御史邵公豳照山东、河南严禁矿贼遗患地方事例,将西樵山大坑岩、松子冈、王借冈凿石处所,严行封禁,仍将开矿路径,伐石树木,厚加筑塞,匠户名色,尽行销除,遣官勒“钦封”二[字]于石厓。嘉靖二十四年(1545),土豪纠众开凿,铲去“钦封”字面。万历二年(1574),南海庞虔等以盗凿钦封山场乞赐禁止以弭大患事理赴奏,有旨:“兵部知道。”部咨移总督两广侍郎殷公正茂勘禁,而当事者有择禁择开之议,其防遂溃,斯固山川之阨会乎?

 

刘子秀《西樵游览记》:

采石之始,必有势豪大猾为之主,官吏贪赃,即严禁无如之何。不然,钦封字面,岂敢擅行铲去哉?遂将开矿采石路径,树木伐石,厚加筑塞,匠户名色,尽行销除,而当事者犹有择禁择开之议,是阳欲禁之而阴实招之也。……今则丫髻、狮脑、紫姑、鸡冠、玉廪、吉水诸峰尽皆残破。灵秀既损,山岳气坏,何由补救也?按采石始于弘治十四年,前二年湛子至樵,正德丁丑乃筑室于烟霞洞,方献夫建石泉精舍,时与烟霞洞同版筑。霍子于正德十一年来樵建四峰精舍,则三君子在山之时,正诸奸豪采石之日也。三君子以缙绅而山居而竟无一言见及,何欤?惟霍公还朝屡戒族人以采石生事为忧,则山记所云奸民启衅,豪右滥觞,在三君子漠然不顾,或有由欤?

 

西樵石矿,惟巡按邵公豳禁最力,而必欲绝者,邓贲育、彭石崖二公与有力焉。邵云:“不论有圹无圹,只凿石便应禁绝,况因石取圹,因圹为奸,必禁无疑。”邓、彭二公俱无先垄在樵,而眷眷于保持山脉,亦仁人君子用心也。邵公去而有司阳禁阴违,及隆万时,凡登会榜必采石以竖坊,石塘一开,入公用者十一,私橐者十九,遂视樵石为利薮。延及国初,禁防未亟,迨平藩大兴土木,奸胥猾豪告承开山,石塘所聚多至五六千人,日铲月锄,乌得不支伤脉折乎?

 

 

霍韬《与冢山书二》(据考证约写于嘉靖七年):

西樵铅矿事,新巡按决禁,但不知近何如?郡公云:“不问有矿否,只凿石便相应禁绝。”渠云:“凿石不禁,长民奢侈之风。因一街一门而费中人半家之产,一宜禁;残破山岳,损国家元气,二宜禁;碎石卤水,损民苗亩,三宜禁。有此三害,虽无矿,犹须禁,况因石取矿,因矿致盗,为地方患,必禁无疑。”生素不闻此论。邵云:“我浙亦有此患,但庸恶有司不知耳。”渠来必禁,但恐乡人无知,利石致用,为邪说以挠之,则今日之禁不严,他日复开,为后患耳。此事恳切,必欲禁绝。贲翁、石厓为甚。两君俱无丘垄在樵,乃惓惓如此者,是何心哉?公天下之心也,此一念便是恻隐真心,便是圣贤无所为的本心。但须成就个终始耳。

 

霍韬《与冢山书六》:

古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尹先几四十岁,岂尚未足有为耶?不能□身为天下,又复不能正身教家,何面目俯仰人间也?贲翁、体刚为以此问之,勿令支词饰非也。昨禁石,官法也,乃随众号石,致丹山起人来閧,又书来诉佃业被霍家兄弟胁制,为不平耳云云。处一至亲朋友犹如此,况他人乎?观此即学问可知也。

 

霍与瑕《上殷军门》(据考证约为万历二年):

启西樵山封禁石事。瑕等前后联名哀诉,为父祖遗骸之所寄也,为千万家坟墓之所存也,为四乡数十图烟火之所聚也,是可谓公举者,然犹为子民之私也。稽先文敏公与侍御屠公祖初禁之意,则似有大于是者。如曰:“山岳气完,则人才生而天下治。山岳损伤,则人才不生而天下不治。”如曰:“残破山岳,损国家元气。”此皆实语,为山川社稷保护真元,不止为一坵一垅计也。古之帝王,必封名山,必望祀山川,必礼百神,巡狩所至,以是为第一,务敬礼山川,所以邀福于兆民也,为兆民锡福,则阴骘所钟受,祖亦无涯极,此自然之理也。谨推先达之指,稽国家之典,陈列一二,仰干清听,伏乞怜察地方,幸甚。

 

霍尚守《大科峰见日台记》:

嘉靖末,诸峰之矿,奸民启衅,豪右滥觞,遂使狮脑、丫髻、紫姑、鸡冠、玉廩、吉水诸峰日渐残破。……然此固全粤之望,上而缙绅,下而氓隶,瞻其灵秀,靡不爱惜而思保全之者。第贪夫殉财,弁髦犬义,一旦世远禁弛,或觊利而启侵越之思,甚而锄凿加焉。即鸣鼓而功,寘之于法,以泄神人之愤,而灵秀一损,将何及乎?省中缙绅恒以为念,属予记之,顾奔走未遑。万历甲午秋杪,予自三城还山,山中父老亦诣予,请辄纪其胜并申约勒石,竖韩都宪祠中,庶此台与大科并全于永永云。

 

 

六、西樵山村与地方官绅

 

(1)湛若水与西樵地方社会

正德十二年湛若水《告西樵山四境父老》:

翰林院编修湛若水谨告西樵四境父老。某以所学不足,兼以多病,未能起复,上疏乞入西樵山,调养身病心病,以待时用。凡爱此山水石峰岩耳,父老当不相嗔嫌。其往来工役,不敢一劳父老子弟,以与父老子弟安堵相亲协为乐,父老当不相嗔嫌。告凡来相见者,非问学道义之士,不敢妄接。虽有问学道义之士,不有摈介先容,言辞通刺,不敢妄接,以绝私谒之徒,父老当不相疑。戒家童适市,勿或和买强买及私谒之事,有若不应者,即系发于有司,寘于重法矣,父老当不相疑。其有称名剥乃行市,诱乃私谒,父老其执以来,寘之重法,父老毋惑。丁丑十二月三日。

 

湛若水《丙午五月与邹东廓司成》(嘉靖二十五年):

水志气不敢衰,而年齿已迈。近令人治生坟于天堂,制棺于甘泉,若大数一尽,即撒手长往矣。感此土族,于五月十七日已挈妻拏还南海西樵山烟霞之旧隐,次日即闭关谢客,业已治云谷精舍,左右两瀑布夹之,中有稻田茶丘,却又擅樵之胜矣。乃大科之后门也,有寝堂、讲堂、尊师会友堂、上中下三关,皆有石坊,瀑布余流行石上,屈曲六七里,发为飞泉,如珠帘然。山上有人家六七村,皆食于茶。于本月二十五邀与父老行圣训,约以同归于善。于此终焉,足不复下矣。

 

 

湛若水《示禁西樵乡民焚尸》

乡俗焚尸,比于炮烙之刑。西樵山上山下民人无知,多犯之者。凡子孙焚其父母之尸,即如加炮烙之刑于父母,即与杀父母之心同。自今各村禁绝烧焚父母之尸,免伤天地太和,以致灾沴。凡有父母之丧者,自合以灰砂埋葬,随贫富厚薄归土,生死各安。有违犯者,乡老共举于官,惩治不恕。

 

 

2)四峰书院与宝峰寺传说:

《西樵游览记》宝林洞图说:

雷坛之南为宝峰,中有宝林洞,四峰书院当其南。其中为敦古堂,左有毓秀轩,其右为崇礼堂,其前则有环翠楼,楼之右为卧云楼。峙院之东有临翠台,秀峦苍霭石镌“宝峰胜处”四字,甘于盘书也。前有天池,形如半月。清泉溢出,宽广可泛。霍尚守尝制钓艇棹歌其中。池内群山倒碧,万木涵清,每天将雨中有云起,袅袅如飞絮。池之东又有玉池,一名洗砚池,钓台峙焉。蓬莱岩在其上,石室方广,可列几筵。岩后松桂交荫,翠色拂云。南为聚仙峰,其巅有聚仙台。拔地四百仞,俯瞰长江,千里如带,远山簇翠,晚霞夕月,景象益奇。台之上有敬亭。后列数石,曰仙留。像为龟、鱼、鹿、鹤形,理奇可玩。嘉靖初,霍文敏公于此讲学,凡诸创辟,皆出其手。万历间,从孙尚守为之增修,洞有三峰,曰宝峰、曰玉案、曰聚仙,文敏更垒石为一,故称四峰云。

《西樵游览记》宝林洞图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据考证约作于万历初年):

方献夫赐告里居,遂以广田益宅为务。有缁庐,地胜屋多,方因规为已业,假官府法驱逐,僧释一空。主僧有识晓诗,濒行, 大书一律于壁曰:“慌忙收拾旧袈裟,点检行囊没一些。䄂拂白云归洞口,担挑明月到天涯。可怜松顶新巢鹤,孤负篱邉旧种花。分付犬猫随我去,莫敎流落俗人家。”

(霍尚书韬亦甞取寺基为宅,凂县令逐僧,僧去,书于壁云:“学士家移和尚寺,会元妻卧老僧床。”霍愧而止。

方献夫、湛若水家居时,邑有婺妇,多赀有色,欲改适。方、湛皆欲纳为妾,雨兢委禽。妇曰:“吾将自择所归。”方湛乃各放舟游湖,妇潜观之,语媒曰:“吾欲适方。”以方虽臞,年则少。方遂纳之。潜亦小有言:“湛语人,毎以‘随处体认天理’为要。居郷时,凡山川佳胜,田庄膏腴者,假以建书院、置学田为名,必得之为自殖计。皆资势于门生官其地者经营。”乡人尝曰:“此甘泉随处体认天理也。”)

 

马符録《西樵山志》:

惠连者,明正德、嘉靖间宝峰寺住持也。居僧常以十余众,皆仰给焉。置田百有余亩,夫当明盛时,缙绅多伸儒抑墨,而惠连独孑然自树,知其心地洞然有见,说于十方四众者矣。无何,霍太保予假来樵,爱宝峰山水佳胜,绐言夫人来寺,僧众咸避,惠连已逆知之□,将去,留题于壁,其辞曰:“殷勤收拾旧袈裟,捡点行囊没一些。袖拂白云归古洞,杖挑明月入烟霞。可怜松顶新巢鹤,益惜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免教流落野人家。”僧出,寺田并毁。宝峰前旧有三峰,垒一峰成之,遂额曰四峰书院。于时僧徒四散,惠连乃自下山,于白云洞右结一庵,名宝震庵,居常无事,作诗曰:“古木森阴可避喧,半簷聊结数苔垣。因思白足常参谒,贪看青山不掩门。趺坐每依芳草席,倦游懒上碧云村。自从粒米须弥破,客至难供菜满盘。”其后复得人缘,置田一顷有奇。逮万历间,同知(魏)[倪]伯麒以其田拨入长寿庵、琶洲塔二处,独留一十九亩供本寺薪水。

 

程孔硕《西樵名胜古迹考》:

霍尚书墓。在雷坛峰下寺边村后。相传该地原为宝峰寺,霍韬为明代尚书,官至太保。……霍尚书奉旨葬母,徇堪舆家言:谓寺中大雄宝殿,实为龙穴,乃将僧徒驱逐,毁寺建墓。将寺中佛像悉沉于寺前水塘中,后人名之曰浸佛塘;当时寺僧名蕙连,既被逐,将袈裟器具投于寺内窅井中,用石龟覆其上,题诗于壁而去。诗曰……至寺墙遗迹,有“人不能毁,毁之不利”之神话,后人复有“此地不发无地理,此地若发无天理”之谣。一若确有其事也者。夫毁寺事实,代远年湮,确伪不可辨,昔人有力为驳斥,谓为诬捏前贤;然近墓场附近,有巨石一,刊有“宝峰胜处”数字,则是处确为宝峰寺故址无疑,而碑墓刊有“皇帝谕葬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赠荣禄大夫太子太保谥文敏显考渭厓霍公诰赠淑人加赠夫人显妣区氏墓”,左旁刊有“嘉靖二十一年岁次壬寅正月朔旦之吉钦差工部郎中颜德伦布政司参议徐九皋造”,左旁刊有“四十五年岁次丙寅四月十二日刑部观政进士知慈溪县事男与瑕、与珉、与璒、与瑺等立”字样,则非其葬母可知。……或者霍尚书身故,奉旨营葬,当时办事人员,办理失当,发生逐僧毁寺之举。……又墓之右,隔一小涧,石级数十步,原有霍西庄(引者按:即霍韬父霍华)祖山,在雷坛峰高处,碑石林立。……另有一说,谓宝峰寺被毁时,霍韬正在江浙服官,奉旨毁拆淫祠,以宝峰寺近迩西庄祖墓,暮鼓晨钟,不无惊扰,乃授意广东藩司将该寺毁拆。……要之,代远年湮,议论纷纭,孰是孰非,至难确定,姑录于此,以备存疑。

 

1992年关祥《西樵山志》:

西樵山白云洞口有间白云古寺,门前有一副对联:“曲水长流跨鹤旧寻三洞古,白云犹在与梅同住一山幽。”

要弄通联里的内容,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原来,这间古寺初名宝峰寺,建在山上雷坛峰麓,寺前远吞西江,气象不凡,寺后群峰拱持,宛如屏障,明代中叶,登山进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后来,来了一个大官人,明正德九年会试得第一,称为“会元”,赐“大学士”,官至尚书太保,因为择地葬母,经风水先生指点,“龙穴”就在宝峰寺中央的大雄宝殿底下。

一日 ,官人故意携带家眷到寺里进香,住在禅房里赖着不走,住持僧惠连看在眼里,闷在心里,敢怒不敢言,便在墙上题了两句诗:“学士宅移和尚寺,会元妻卧老僧房。”

官人见诗冒火了,眼珠子一转,借口在惠连房里搜出木梭子一只,硬指寺里的僧人窝藏妇女,喝令家人把佛像掉进寺门前的池塘里去,并下令驱逐寺里的和尚。这个池塘,后人叫它做:“浸佛塘”

惠连当时心中非常愤恨,离寺时又在门上题诗一首:“殷勤收拾旧袈裟,检点行囊没一些。袖拂白云归古洞,杖挑明月出烟霞。可怜松顶新巢鹤,辜负篱边旧种花。吩咐犬猫随我去,勿教流落野人家 。”

惠连离开宝峰寺,转入烟霞洞,来到白云洞,便在洞口筑起一间小庵,即现在的白云寺,他庆幸白云犹在,佛统存,又在寺后种了许多梅花,经常对着寒梅吟咏,上面说的寺门对联,就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后来,他还在白云古寺的墙壁上题诗一首云:“古木阴森可避喧,半檐聊结数苔垣。因思白云常参谒,贪看青山不掩门。趺坐每依芳草席,倦游懒上碧云村。自从粒米须弥破,客至难供菜满盘。”

 

《永乐大典》:

西樵岩:《广州府志》:“西樵岩在广东广州府州之西南吉利坊界,距城八十里。奇峰耸翠,石室可坐数百人,邃深而明朗,冬暖而夏凉。山巅有寺曰宝峰,若堂若殿,皆因岩窦为之。中有乌利仙迹印石。耆旧相传为刘时留此,后好事者凿一足为对,相去许,一燥一润,此其异也。又有丹房逶迤,石珠璀璨,似烧炼之迹,飞瀑下泻,日夜潺湲,居民资灌溉之利。下有玉女淘沙滩漉梨泉,远通石池,近接龙泓。龙泓极深莫测。时有云气疑聚,龙迹出没,环山居民每以此占风雨之候。岁祷旱即应。泓上有紫姑峰,灵谷庄,庄右有九真洞,西有锦石岩、白云寺,周回四十余里,南州泉石之胜,此为奇绝。”

 

成化九年《广州志》:

宝峰寺:在郡西南鼎安都西樵山宝峰之侧,属简村堡。创建莫考。有田地、塘一十二顷八十亩零。

白云寺:在郡西南鼎安都西樵山北。旧传僧文通创,有田地五顷七十五亩。题咏:“寺住最高处,千峰□翠横。山源九龙井,僧塔五羊城。海暗春虹气,台空旧□□。白云万里眼,游子若离情。陆□。

 

(3)方献夫、霍韬与西樵地方社会

马符録《西樵志》:

(马)恒简者,碧云马氏之五世也。年二十,趋庭诗礼。一日外出,归而见榜于路,曰:“南至大科、北至蓟门、东至太尉、西至八棱,内除军民山四穴,余俱本府税业。”盖已包石排[2]、白山并碧云而悉有之矣。时权势方灼,当事莫敢问,村路遂塞。简冯怒毁之,乡中人大骇而奔。简亦知不免,乃疾走入北,附抚院舍人旧识者以行。渡扬子,风起舟荡,奏箱没水,舍人呼号欲死,简泝流三十里夺还。舍人大感激,曰:“所不与公生死者,有如此水。”遂达京师,舍人稍为左右,得叩阍上闻,诏下简狱一十三载,经九法司,始获申理。有诏:“石泉峰地三级,与学士建书院,余悉还民。”且谓公凌辱大臣,拟遣,会赦放还。抵乡,茂草茸茸,无复飞烟人迹。惟一老猫,若依依故主耳。乃除一室,颜曰“安乐窝”,后益放浪,偶醉卧石上,值学士前驱,呵之,简曰:“寄语相公,蛰蛇不获睹天日一十三载矣,偶尔曝背,无为讶也。”学士纡径而去。于是乡人渐归,生聚教养,于今弥盛。

 

《明世宗实录》嘉靖十一年七月龚大稔弹劾方献夫、霍韬:

献夫以阴鸷之资,纵溪壑之欲,而韬又以刚狠翼之。各任亲族,盘结党与,侵夺盐利,笼络货权,分据要津,并为垄断。毁官署、移巡司以便其私,夺禅林、攘寺产而擅其利,在二臣犹为细事。甚者,若仁王寺基已改先儒朱熹书院,而献夫夺之以广其居,又受奸僧梁鳌投献田土,奴畜之。鳌有罪,当逮,匿护不以就鞫。献夫夙以气岸自高,每三司礼谒,辄称疾不拜。今春应召北上时,顾独再拜臣,属免逮奴,保养奸回,沮挠法守,其无大臣之节,明矣。韬居南海,乃受高要县民投献,而争过沙塘,致伤人命。臣理官也,据法以塘归主,以杀人者抵罪,韬乃取狱词,标榜名曰《俗毒牍解》送臣,胁使翻案。夫韬居丧未禫,方闭门读礼之不暇,顾乃纵奴罔利,日与细民竞刀锥,已非大臣体,而又注解刑书,饰奸掩诈,而谓仁人孝子冠祸,夫大狱出自朝廷,非大臣可以行威福,诚如韬言,是天下衣冠死生祸福,皆悬二臣之手。臣为陛下守法,一死何憾?诚不忍以朝廷之法,资奸人口实。

 

方献夫上疏自辨:

自病告归家,杜门谢事,三司接见,不能为礼。大稔以臣为简,臣又尝讽其行事乖方,用刑酷暴,遂益恨臣,阴求所以中臣,无可摭拾。惟正德九年,有诏毁鬻淫祠,臣时为郎家居,而仁王寺寔近臣宅。臣因输直,告请为业,并买寺田若干。近耕者以争佃讼,大稔深劾之,构成重狱,阴欲蔑臣,臣面以理折之,业已屈服矣。顷因臣被召,自生疑忌,又欲承望风旨,奏劾霍韬,恐臣为韬地,遂并诋臣。且大稔以海洋失事,被论禠职,乃欲藉此立名,以为后阶,其奸谲可见。

 

霍韬上疏自辩:

其玷方献夫以仁王寺基,臣切按此地皆抚按明文召人承买,地止十亩七分,彼则诬曰五十亩,可谓欺罔极矣。诬臣以过沙塘事,本嘉靖七年,彼则诡曰嘉靖十年,盖谓非捏十年则臣未家居,难染污玷故也。原田共塘土、名湖、洞沥、冈谷等处,只田税三十亩,彼则添捏塘税一十九顷,盖谓非多捏税亩不足为臣玷污故也。原只周晚成、霍日新、梁崇与肇庆府民谢仕贤辏力筑基,皆平民自营衣食之常事,于臣无与也,因案有姓霍,遂谓可诬臣也。故初则诬周晚成诈臣名色故,勘致死后,复诬谢仕贤投献充军,盖谓不重谢仕贤之罪不足以延诬污臣故也。臣惧其诬罔肆行,下辱衣冠,上忝名器,取其前后供招,具为注释,盖将播之天下,传之来世,俾臣之素履虽暂诬于一时,公论既明,犹可白于后日。为名教大防,非得已也。龚大稔愤臣注成完书,发其奸毒。劾臣曰“守制杜门,不宜注书”。臣窃念守制固不暇注书,然古昔大贤,如范希文、吕祖谦守制,且受徒矣。臣于忧制,未尝接宾客,未尝造官衙,惟守丘垄,乃突遭诬辱,如不注书自白,万一遂死,则冤痛郁积泉下,岂得瞑目?孙子百世为父祖负耻含垢,何有已时?缙绅衣冠,自臣污蔑,圣朝名器,自臣玷缺,臣自负万世名教罪人,何时昭雪?是故饮泣注书,非得已也。龚大稔愤臣注书,怨毒愈甚,搜寻故牍,凡得纤毫可以诬臣者,皆极力构玷,歉然以为未足。复日遂放告,密命吏隶号于众曰:“凡告方、霍两家,俱跪前列。”奸民承望风旨,利于准词,凡诉田土,皆诡捏官势霸夺。龚大稔阅民诉词,凡涉官势,即刻准行。及两词具审,皆于臣无与,则又闷然,歉然以为未足。日遂放告,密命吏隶号于众曰:“凡告方、霍两家,俱跪前列。”奸民承望风旨,利于准词,凡诉田土,无不曰方、霍姻亲;诈冒名势,则曰方、霍兄弟恃势肆恣。龚大稔阅民诉词,凡涉臣家,即刻准行。甚则酷刑陷死平民,逼之诬供以污臣者,不可指数矣。


民乐

 

一、 地图

1道光《南海县志》卷四《百滘堡图》

2同治《南海县志·云津堡图》

 

3民国《桑园围志》

 

 

二、村落概况

1《西樵旅游度假区志》

民乐村

   位于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北部,距官山城区西北部4公里。东与祟南村和西樵村接壤,南与简村和新河村相望,西与百东村和百西村为邻,北与联新村我界。辖区面积5.3平方公里。

 

民国16年(1927年)属于津堡。35年称民乐乡。由三乡(儒林、云窖、藻美)及邻县的经商者、小商贩、手工业者聚居而成。因有民乐市而得名。土改结束后仍称民乐乡。1958年秋,称民乐大队。1961年8月,社队调整规模,属民乐公社,原哉分设大地朗、儒林、民星、东约、云窖、和平6个大队。1963年2月撤区并公社,调整大队规模,又合并为民乐大队。1983年底改置为民乐乡。1986年11月改为行政村。1989年6月,称民乐管理区。1999年5月,设立民乐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在樵乐路藻美段。

  1978年,全大队有1198户,4943人。大江东去时总面积4746亩,其中禾田面积1134亩、鱼塘2423亩、桑地905亩、甘蔗284亩。……2002年底,户籍2117户,6774人;农业用地面积4959.70亩。下辖南朗、南良新村、祖仁、福地、伊洛、敦伦、多墩、新地、豫章、大地良、隔涌、延陵、北朗、海边14个自然村。

  南朗村    曾名南一、南二。20世纪30年代开村。因村位于民乐南面耕地朗而得名。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延陵村,南与简村、爱国村,西与祖仁村、北与民乐城区接界。聚落形态沿樵乐路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农业主产塘鱼,工业以纺织为主。2002年底,户籍163户,448人。村民姓氏有罗、李、芦、廖、梁、吴、麦、林、乡、程、潘、冼、杨、赵、张、邓、郭、陈、区、苏、尹、何23姓,其中罗姓37户,130人。 

   南朗新村  曾名南朗读。清末开村。多从开平、恩平迁到至,原散居地附近朗面,建国后,陆续迁对此定居。1984年,统一规划新建民居,始称新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西樵吉水村、南与简村、伦家寨、西与新河村、北与敦伦村接界。2002年底,户籍233户,737人。村民姓错有莫、李、林、区、唐、麦、吴、郑、高、张、何、梁、陈、刘、岑、17姓,其中莫姓85户,254人。 

   祖仁村    曾名祖仁坊。明弘治十五年(1505年)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南朗村,南与简村、西与敦伦村、北与豫章村接界。农业主产塘鱼,工业以纺织为主。祠庙有北帝庙、二帝庙、南祠、北祠、林家祠、关家祠和陈家祠。合作化时建立平南农业生产合作社。2002年底,户籍407户,768人。村民姓氏有潘、陈、梁、关、张、程、罗、邹、麦、莫、郑、冯、林、高、谭、邓、杨、甘、黄、胡、李、何、陆、周、崔、汤27姓,其中潘姓165户,384人。

  福地村    明代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北部。东与海边村、南与隔涌村、西与百东村、北与伊洛村接界。面积0.3平方公里。合作化时建立群峰农业生产合作社。2002年底,户籍173户,431人。村民姓氏有潘、陈、梁、区、黎、张、麦、冯、李、霍、谭、伦、冼、吴、罗15姓,其中潘姓111户,350人。

  伊洛村     曾名云津堡林村。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开村。因先祖从河南伊洛地区迁来,故名。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北部。东与官山涌、南与福地村、西与北朗村、北与百村接界。官山涌按西至东走向,从该村东部通过,可达官山。农业主产塘鱼,工业以纺织为主。2002年底,户籍243户,774人。村民姓氏有程、陈、潘、欧、梁、张、陆、冯、叶、周、吴11姓,其中程姓142户,387人。

  敦伦村    曾名中星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祖仁村、南与南朗新村、西与新地村、北与民乐鱼苗场接界。2002年底,户籍258户,508人。村民姓氏有潘、莫、李、张、陈、冯、罗、梁、肖、曾、钟、伍、林、黎、周、苏、唐17姓,其中潘姓118户,310人。

  多墩村    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南部。东、北与大地朗村接界、南与新河村、西与百东村为邻。2002年底,户籍96户,257人。村民姓氏有李、区、黎、黎、罗、莫、林7姓,其中李姓38户,98人。

  新地村    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西部。东与敦伦村、南与多墩村、西与百东村、北与北朗村接界。2002年底,户籍125户,249人。村民姓氏有区、潘、李、林、梁、黎、钟、张、吴、廖、程11姓、其中区姓46户,143人。 

  豫章村    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西北部。东与民乐城区、南与祖村、西与敦伦村、北与祖隔涌村接界。聚落沿樵丹路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混合结构。民乐涌按东至西走向,从该村中部通过,可达官山。樵凡路按东至西走向,从该村中部通过,可达佛山、高明。村中有北帝庙。2002年底,户籍242户,516人。村民姓氏有罗、潘、刘、李、张、陈、吴、麦、梁、邹、莫、黎、关、何、郭、龙、郑、黄18姓,其中罗姓65户,171人。

  大地朗村  民国2年(1913年)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西南部。东与南朗新村、南与多墩村、西与新河村、北与百西村接界。2002年底、户籍198户,624人。村民姓氏有黎、罗、陈、李、麦、关、吴、冼、潘、梁、区12姓,其中黎姓61户,150人。

  隔涌村    明代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西北部。东与民乐城区村,南与南朗村,西与北朗村,北与福地村接界。聚落沿樵乐路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云窖涌按东至西走向,从该村前面通过,可达官山。樵乐路按东至西走向,从该村前面通过,可达佛山、高明。2002年底,户籍213户,593人。村民姓氏有潘、张、梁、冯、李、林、黎、罗、麦、颜、王、曾12姓,其中潘姓57户,127人。

  延陵村    曾名藻美村。明代开村。始祖泰伯延陵,故名。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东部。东与西樵吉水村、南与南朗村、西与民乐城区相接、北临官山涌。聚落沿官山涌呈带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村中有天后庙。2002年底,户籍387户,782人。村民姓氏有吴、刘、张、罗、黎、潘、黄、崔、冯、麦、彭、梁、陈、区、李、何、冼、莫、林、杜、苏、温、高23姓,其中吴姓137户,385人。

  北朗村    曾名朗涌朗。1964年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西北部。东与海边村、南与豫章村、西与新地村、北欤伊洛村接界。2002年底,户籍188户,379人。村民姓氏有罗、黎、潘、吴、梁、陈、何、刘、冼、赵、伍、叶、欧、李、黄、邓16姓。

  海边村    明代开村。位于民乐村民委员会北部。东临民乐涌、南与隔涌村、西与北朗村、北与福地村接界。2002年底,户籍175户,381人。村民姓氏梁、陈、潘、苏、麦、郭、周、黎、区、吴、程、李、黄、彭、叶、刘、罗、高18姓。 

 

 

2 1933年叶深等编述《广东南海县民乐市丝织业概况》

民乐丝织业概述

民乐丝织业,在黄金时代,每年出口运销国外,约值数百万元,机房林立,附近居民赖以为生者数万人,为近年以来,世界不景气,与各关税壁垒高筑之影响,此项之丝织业,与本省一般制丝业同一命运,亦遭莫大打击,查该处织品除销售国内,向多运赴印度、暹罗安南、南洋群岛一带,近年安暹与南洋群岛,高提关税,销途已塞,今仅有一销路,惟印度孟买而已。民国十八九年,该处机房尚有七八间,连年亏损,结果只余三间,据老于是行者,谓出口数量,实比以前,约得五份之一,准是观之,则民乐丝织业衰落之尖锐,已可概见。

织机数量

查民乐丝织大多数为家庭工业,大规模行集约生产之丝织厂,殆不一见,查当地有所谓机房者,每家约有机三百,其机械由工人自行设备于家内,由机房供给原料(例须担保),携回家内织造,照织成匹数发给工资,至民乐附近织机,约有六百,西樵一带木机,约有二千,铁机约有千余,因调查时间过于短少,极难有精确统计。

 

3 转引自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未刊稿)

(藻美村)庄口步头和虾膥步头同建于咸丰年间。旧时藻美村村民多以织纱机为生,织出的纱绸通过庄口步头装床运往广、佛地区交易。庄口步头成为当时藻美村通往广佛的“丝绸之路”,有“一船丝绸一船银”的说法。虾膥步头则是鱼苗虾膥的交易要地。前文我们已经讲到了九江作为明清时期西江等沿岸的重要的鱼苗培植地,藻美的鱼花也是由九江运来。从九江来的运鱼花的船便在虾膥步头停靠,供应给藻美村的六百亩鱼塘养殖。据说,水藤佬将西樵的虾膥运到这里批发给村民,然后由村民再挑到儒林、云滘、藻美三乡出售。当时以此为生的村民也不在少数,虾膥步头也就因此得名。

 

三、宗族

1吴氏宗族

 

在藻美的二十多个姓氏中,吴是大姓,人口占了藻美村户籍人口的一半以上。

藻美始迁祖吴环,字崑玉,号仑山,生元统二年(1334),殁于大明甲午年,生子名高,字挺汉,孙裔昌,字丕之。丕之生子二,长曰恂,字居德,号仰洞,是为藻美吴氏仰洞房祖。次曰惇,字居仁,号怀洞,是为怀洞房祖,今怀洞祖祠犹存。

仰洞祖历七世而有子孙名任朝,讳帝悦,号两存者,生子五,遂分为五房,分别为长房抱珍(讳兆振,字其爵)、次房自珍(讳兆祯,字其禄)、三房瑶珍(讳兆琼,字其贤)、四房璞珍(讳兆美,字其望)、五房廷珍(讳兆桂,字其猷)。抱珍等为吴氏是十二世孙。

怀洞祖历四世而有子孙名智,子希澈,号悦滨,其子孙称“悦滨房”,后世子孙编有《悦滨房族谱》。悦滨祖有三个曾孙,分别为任才、任弘和任德。此三人的子孙辈后又分别形成了其伟祖房、其坚祖房、其焕祖房、其灼祖房、其熖祖房和振元祖房。[3](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

 

 

延陵村吴氏世系简图

 

 

延陵村吴氏怀洞祖世系简图

 

 

3.1.1重修族谱原序

……我祖之初,始自泰伯,泰伯封吴,以吴为氏,渤海之源自此基矣。比至五代之季,乃迁于珠玑。及宋理宗时,而元人入寇,而徙于太艮,太艮之居也五世,迨六世而生子三,长讳佩,次讳玟,三讳环,是时太艮之田固多,兼买樵西之田亦不少,及三子长成,季子来收租业,登樵山之麓,望藻溪之美,山清水秀,遂辞太艮而迁居于此焉。籍列南海,户编云津十图九甲里长吴聪,则我祖之择地卜居也,有自来矣。越至于今,由宋而元,而明而清,历朝相沿五百余载矣。而子若孙,生齿日繁,支庶日多,非竭心目之力,岂易重修哉。于是远而考诸旧谱,近则询之前辈,及得先伯仰溟公遗稿,得夫世代之可稽考号,之可据妣氏,之符绘世代讳号,于前列名氏生化,于后俾后之世代相联,本源可见矣。噫噫!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也。余也造是,脴脴以俟后之智能贤孝,得以考核而续修之也。且以永其传耳,是为序。

崇祯十六年岁在癸未 孟春吉旦渤海郡十一世孙讳明经字康

十一世孙讳明经字任康重修

康熙六十一年岁在壬寅孟春吉旦十二世孙讳兆美字其望号璞珍重修

乾隆二十九年岁在甲申孟春吉旦十四世孙讳文官字章谋号槎溪重修

 

3.1.2《重修族谱序》

族谱何为而设也?昔先人恐后世之失其亲,而长幼尊卑懵然,其莫知辩也。遂作谱以志志。谱也,统前后之耳。祖鼻孙合而为一体者也。兹我始祖择地而居以来,积德累功,效肇基之遗训,型仁讲让,仿泰伯之家风,厥后瓜派开祥,垂昆裕后。历十一世而我两存。两存之生叶,颖悟聪明,矢念争光。夫日月红尘不染,谋为直履。夫冰霜故生子叶,五桂之堂植福获三多之庆,迄今百有余岁。其间阅世生人,阅人成世,或宠锡于龙章,或学优而登仕,或为砥柱于中流,或挽狂澜于即倒,未获草绘图形以录其实。行者指不胜屈,使不于此致吾情乌夫致吾情爰集同人,考之旧谱,访诸老成述,前人已叙之宗支,启后代未叙之蕃。庶一派相传而于亲亲之意,未必无少补云尔。

道光六年(1826)岁次丙戌仲春吉旦十五世孙讳士河谨识

3.1.3

是岁十月之望老少遂集于一堂,相聚而言,耆老曰家谱朽矣,尔诸子弟谁能重修之。自道光丙戌士河荣材公修辑以来,迄今已有七十余载矣,在在相看未有答应,予曰:然此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本房子弟精于文学者不小,盖有家资者居多,畏其事繁而弗为也。而居商更无时暇矣。当是时也,生意茂盛,农桑广胜,家家丰稔,户户康宁。坐无闲等之士,行无游荡之人,所以邀请润注家先生代为抄录,其人品纯闲□,事理详明,于我等如同房者,兼之字画端楷,堪当此职,.今特书此以志不忘耳。

管理 十六世孙名锦来字蕃琼敬选

协理 十七世孙名梅芬字荣魁敬书

 

3.1.4

3.1.4吴氏家族部分人物传记

 

吴弘初(13世)

宏[弘]初乃瑶珍公之长子也。少膺俊彦孝,无间于人,言念一。而陈氏归门,随唱作合,方幸麒麟早降,讵四载而捐馆,堪嗟是时陈氏矢志柏舟,叹良人之不造,而亲供菽水抚孤子以靡他。及子长成,摊书教读,而陈氏竟以妇道而兼子道,且以母道而兼父道也。诚哉巾帼之丈夫乎。迨乾隆己巳年,奉督抚学宪具题,奉旨旌表节孝建坊。夫以陈氏素性幽闲,水心淑德,荷天恩之隆重,真乃名实相副乎。至今宝婺虽殒,壶范犹存,垂荫孙枝,皆藉此积厚流光耳。兹修至此,纪其孝行,并颂赞之曰:巾帼仪型,玉洁水清,芝兰茁秀,紫泥是订。是为序以赞之。

 

吴文通(14世)

十四世公讳文通,字章澜,号波逸,启初公之三子,生于乾隆庚辰年二月二十二日亥时,叩领皇恩例授九品登仕郎,终于道光癸未三年九月十八日寅时,享寿六十四岁,葬于西樵双凤冈启初公拜台之右。

 

吴帝简(16世)

公生时,少膺秀彦,学足三余,书法走若龙蛇,韵府吐成珠玉。惜乎未获,泮水之芹,聊伸雅意,犹幸为府库大使,遇缺即用,得以衣锦荣身,留名万载,以盖朝廷崇士之美意,亦天不漏贵之义云尔。

 

吴竹庄(14世)

公少读儒书淡薄明志,历经屡试未获,黉宫壮克韩门,图展伟略,以为上进之阶。孰知徒劳靡,遂复至转业萧曹,大展谋猷,史治名显,经奉吏部,考取迪功郎,居九品,序左堂顶带。身荣建白于当代,见年衰气弱志,退临民创业建房,蹈迹巢许,和僯洽里,纯古为风,故名号竹庄。

 

吴云秀(14世)

公生平秉姿和厚,孝友温良,时因强克斥而公偕同弱弟,恪遵母训,手不释卷,壮年历赴应试,弗克入选。缘公早失怙,家计纷纭,遂改就萧曹,充肇高提学吏,夙兴夜寐,无黍厥职。历年吏满,奉部考取九品职衔,给领札顶戴,荣身退居乡党,利俗释纷。公虽未大展鸿猷于皇庭,亦可谓一乡之善士,因修至此,遂援笔以志之。

 

吴西园(15世)

公倜傥多能敏,而好学,年甫十四,遂应童子试,未取录。□闭户潜修,以图上进,适学宪有召椽之文,公即改图入试,竟为提学王公受,莫敢少懈。乾隆十二年奉吏部取从九品第六百六十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给领札付,依次挨铨,旋居乡井,排难解纷,延请名师督课后俊。乾隆庚辰八月文行截铨之诏,芳领而公旧症复作,辛巳四月竟赴瑶台。呜呼,惜哉,以公伟略英奇,仅叨衣顶胸藏锦绣,不能宣,力于皇朝,岂非家命之不幸乎。兹修至此因援笔以志其事。

 

吴介石(14世)

公少读儒书精通六艺,壮年设帐,拥门问字,车声活泼,心怀宜乎山水,才如班马之流,诗称李杜之辈。惜其风云未遇,生平抱负竟莫能伸,舍举业以掌盐库之案,名通邦国,亦舒伟略之才。迨晚年乡旋,聊作藻溪钓叟,怡情地理,造□福于人间。虽不敢谓为一乡之善士,亦庶几列于大雅之林也。故《易》有云:介于石终吉。以此号公,夫复何疑哉。兹修族谱于斯,聊作小引,以志之。

 

 

2海边村梁氏宗族

3.2.1《重修祖祠碑记》

盖闻开基以垂后嗣,祖宗之为子孙者,其意良殷,而立庙以妥先灵,子孙之报祖宗者,厥典尤重。职员泉广、沃端、锡端等深明此意,爰于甲辰年十一月十五日集祠开议,重建宗祠,该族人无不赞成,众口一词,其议遂决。惟是任事固难其人,筹款亦非易事,泉广首先捐银一千元以为之,倡踵其后者沃端锡端亦各捐一千元,其余族人之交相劝捐者,总计共得银四千余两。于是纠工庀材,大兴土木,其盛事也。不料祠宇未成,款项已竭,谚云装船起屋一两六,谅哉,言乎当是。当是时,该族之人不欲存,聊且粗略之心,必欲为一劳永逸之计。复于乙巳年四月十五日集祠宴会,再议筹款,如有愿出资充款者,按所充多少,日后将祖尝租项,连本三倍,递年摊还,是说也,该族之人无非为鼓励众人充款起见,开心见诚,全无私意。斯议一出,众情允协。泉广竭端志在必成,慨然力任,顶充以为之。殿斯亦可谓好议终事者矣。祠成后会计,除签助外支长银六千余两,其银统由泉广竭端先行捐出,崇升之后,集祠宴会,复合前议,合众磋商,有献议者曰,此项年长款计需一花甲后方能两两清讫,盍将光绪二十六年泉广竭端两人捐资代挑之桑塘,拨作抵偿,可乎。泉广竭端答曰唯唯。凡事皆为宗为祖,忆曩时太祖有一段歉收之低田,由德熊捐银五百两,由闰广捐银五百两,泉广竭端各捐银二千余两,合资挑筑,其捐款分十五年加五收还。该事款曾注明各内如果欲将各塘拨抵,泉广竭端情所甚愿,计该塘大小通共二十口,原日祖尝三口,仍留还太祖管业,另将一口留归太祖作泉广竭端补面田底银,其余十六口由泉广竭端收还管业,举前年捐过挑塘之款,及现年建祠支长之款,一概抵抹,当下了讫。抑更有说,如各子孙之有财力者,欲承受充款,我两人情愿将此款本银五成收回,以丙午年八月为限。止具此两说,合则举行,否则□论。统由众议公定,后有言者曰:不如仍照前议,连本三倍,递年摊还,以免前后互异。如此做法,于太祖原日尝业有增多无减少,由是决定施行。此系泉广竭端及该族叙述之实在情形也。至其数目,经胪列箱部存据,该族人思深虑远,恐代远年湮,风霜剥蚀,后人不知原因,致生异议,复于丙午年七月初二日集局,将前项情由,请局董及三乡绅耆知见,仍依宴会公议连本三倍递年摊还之说,此皆该族人众情允,无有异言,即日由局董及众绅耆等拟稿勒碑,以垂不朽,庶两人之义举可以表明,而后人亦不致历久而生异议也。是为之记。

三乡局董 罗启光

绅士 张伯龙 张荀龙 罗藻清 张金涛 张曰仁 张仕龙 罗葆熙 吴国可 张仕毅 关祺瀚 张铭恕 程友谦

三乡耆老 程鑑华 潘文森 潘协朝 罗启基 程湘华 程结新 程玲新 黎宽意 潘海山 黎明广 周德江 吴升浦 程汝华 潘文灿 关晴和 罗启流 张鐕廷 潘仪朝 关耀宗 潘廷誉 张华昌 罗启畴 潘钰球 吴焕昌 程焰华 梁树芳 梁合成 梁楚顺

族老 饶蕃 殿安

……(个人捐银数略)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十月吉日

 

3祖仁潘氏

3.3.1旗杆石等

乾隆庚子年贡元

 

乾隆戊甲科顺天乡试举人

 

道光壬辰科

乡试中式举人第三十二名

 

咸丰壬子科

乡试中式武魁第二名

 

同治壬戌

□□科乡试中式第三十一名举人

 

同治辛未科

会试中式第二百七十五名进士

殿试三甲第八十五名

朝考一等第三十七名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潘士钊

 

乡试中式第八十二名举人

同治癸酉科

 

光绪己卯科

乡试中式第五十名举人

潘国霖立

 

光绪戊子科

□中式第八十名举人

潘铎立

 

3.3.2匾额

乾隆丁巳年重建

同治癸酉年重建

云龙会馆

祖仁坊众士子敬送

 

四、神庙

1藻美天后庙

4.1.1《桑园围总志•甲寅通修志》卷二《大修全围工程目》

藻尾天后庙潘日佳基,长五十丈,基脚被水冲割,壁立倾卸,需石防护,续落石共用银六百九十九两四钱一分六厘,培护结实。

 

4 .1.2云津百滘堡基主业户示意图 《桑园围总志·同治通修志》

 

4. 1.3道光十七年 藻美村《重建英灵古庙碑记》

 

癸巳六月冯夷肆虐,庙宇倾颓,越数载而莫能兴复焉。迨丁酉春饮,少长咸集,老者顾而谓之曰:我族之奉祀天后元君也,多历年所,其神圣之赫声濯灵者,有求辄应,而吾人之被泽蒙庥者,感而皆通。汝小子其勿忘。诸曰:唯。于是随缘乐助,集腋成裘,仍旧址以构新垣,不崇朝建厥庙焉。嘻!岂神灵之默祐,故输诚之恐后欤。抑本其啣恩以报,而皆自于人欤?是勒石以垂不朽云。

值事

作昇、作坚、作训、作桐、蕃植

蕃勇 助银拾大员  作翰 助银六大员  蕃谦 朱银六大员  玉田 助银五大员  玉麟 助银五大员  蕃懿助银四大员

蕃缉 助银四大员  同人堂  作桐 已上助银三大员  作成  作训  作义  蕃敬 蕃植  汝琼  已上助银二大员

作基 助银壹两正  作坚  作和  作烜  玉樑  蕃现  蕃觉  蕃爕  蕃书 玉图  达聪

荣图  荣宠  荣注  达培 已上助银一大员  仁昌 助银五钱正  荣益

 

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十二月吉日立

 

4.1.4道光廿五年藻美村《重建英灵古庙碑记》

 

盖闻乡有庙宇,大坘为黎庶之祠,祷而建者也。本乡英灵古庙多历年所,凡有求者靡不灵验焉。自道光十三年水势浩瀚,倾塌殆尽。我族入秋然伤之矣。诸父老用议劝捐,择吉兴复,构材运甓,庙貌一时韦新。奈工巨用多,庙堂半复,其旧非曰得半辄止。资少不得不留而待矣。越乙巳之年,值仲冬之月,父老属烜等图恢复毋废。厥庙惟是大厦,非一木所能支,而集腋庶可以成裘者也。爰告同人共襄厥事,咸舍资财,凑成美举。诹吉日而土木是兴,命工人而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功告竣。顾庙虽新而事毕革,故藉非神灵之赫濯,乌能不月而工成,或是役也,有举莫废。父老修复于前,因故为新。烜等踵行于后无替厥服,庙宇依然,心窃慰矣。阖族诣树碑以记其事,俾永垂不朽焉。勒之以为志。

今将签题工金芳名开列:

思源会助银九十一两五钱   竹训助银二大元

……

道光廿五年乙巳岁仲冬吉日值事作烜、作桐、蕃书、蕃辑、作基、仁昌、荣洲等敬勒石

 

五 其他

5.1重修民乐窦记 (潘誉征代斯廉作)

樵之壤,东西滨海,水自西北来注于东,常泛溢为樵患。前人筑防御之,不数里隙其中,为宝树之门,以时蓄泄,窦,故于海通潮汐。樵地农田累千顷,旱涝视其启闭,属诸潦之涨,甚则安危系焉。向者通内外而易泄其防也。民乐窦旧隶百滘云津两堡,创始云自宋代。嘉庆朝先叔祖焯堂公增治之,不坏益坚,樵之人恃而无恐。去岁,大路围以窦决,祸流及远家,翰墀太史为予言,愿以为鉴,而嘱乡人无忽于其实,予急治书,求诸家叔鹤洲,诹于众,既皆韪也。乃遂规恢前构,伐石烂然,绝流□渠,筑壖固址,役弥半岁,工始讫功。自予待罪于朝垂二十年,不获建一策行一事为生民福,而利病所著,与众同之,抑未敢关,然不以关于虑。况樵桑梓地,宗族乡党群萃而处焉。其险夷何可一日忘也。予得乡书,而遂为之记,以志喜云。

 

5.2 宣统《南海县志·潘誉征传》

潘誉片,字廷弼,号次典,百滘堡黎村乡人。本生父潘斯濂,香祖嗣子也。少聪颖,年十七补邑学弟子员,受业于九江朱先生,发愤劬学,文行多所成就。同治十二年癸酉举顺天乡试,纳粟为部郎,佥分户部。久之,以供职闲曹,不乐,遂挈眷归。光绪七年,斯濂督学奉天,没于任,闻讣,扶柩奔丧归。遂杜门不出家居,不干预外事。而事关桑梓利害,则引义直前。光绪十一年,大栅围创筑,江浦、海口、马头岗水闸壅塞,桑园围东基一带,河道无从渲泄,农田受病,群情汹汹。誉征偕张农部琯生条具疾苦,诉诸当道,反被斥驳,终不为屈。十五年大水为灾,复具呈控制府张文襄公,亲临勘验,审知水势所趋,碍难筑闸,立翻前案,而水害乃除。二十年,倭人不靖,海疆戒严,大吏延请誉征办理全省团练,誉征统筹全局,悉协机宜。大吏以筹饷欲抽亩捐,誉征谓岁仍饥馑,重以科派恐不可行,事遂寝。香山顺德各属频海沙田,为盗渊薮,肆行掳劫,农人病之。誉征请诸大吏拨兵剿办,并联合业户创安平沙所联防局,编练水陆团勇,力筹自卫,先后擒获渠魁,交地方官惩办,贼氛由是少戢。性孝友,主持家政垂三十载,内外无闲言。与人交胸怀坦白,对客每日娓娓不倦。丁未,邑人倡修县志,推举誉征任总纂,戊申,采访甫集,誉征遽没。

 

 


简村

 

一、地图

道光《南海县志》卷四《简村堡图》

 

同治《南海县志》卷二《简村堡图》

民国《桑园围志》

 

二、 村落概况

A 2008《西樵旅游度假村志》第一章《建置区划》

简村 
    位于西樵山旅游度假区中部,官山城区西3公里处。东与爱国村隔河相望,南接岭西村,西与新河村为邻,北与民乐村交界。面积3.2平方公里。 
    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开村,因开村者姓简,故名。民国16年(1927年)属简村堡,建国初属简官乡,土改后划为岭中乡,合作化时成立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属岭中大队。1961年8月,调整社队规模,从岭中分出成立联星大队。1977年从爱国大队分出,成立简村大队。1983年底改置为简村乡。1986年底改乡为行政村。1989年将行政村改为管理区。1999年5月,设立简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地址设樵高路简村段。辖10个村民小组。 
    简村聚落沿环村河涌呈环状分布,坐西北朝东南。民居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1~2层瓦顶房屋。1985年后,陆续有以钢筋混凝土框结构的新建楼房。 
    简村涌按西至东走向,环绕该村,可通达官山。樵高路按东北至东南走向,从该村东南部经过,可达省内外。村域地势平坦,河涌交错,适宜农耕,村民世代以农为业,种养水稻、蚕桑、甘蔗、塘鱼、生猪、“三鸟”。改革开放后,传统农业逐步转型,民营厂企兴办,工业有纺织、五金、木器等。祠庙有:北帝庙、绮亭陈公祠、陈家大祠堂、忍斋公祠、南庄公祠、李氏公祠、元礼公宗祠、元善公宗祠、林家祠、郭家祠、莫家祠、陈氏三元公祠、冼氏三房祠、宜山公祠、桥东公祠、乐然公祠、廉津公祠等。 
    2002年底,农业用地面积1498.5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12409万元。工业收入9746万元。农业收入1880万元。人平均收入7073元。户籍704户,1805人。村民姓氏有陈、冼、李、冯、郭、林、莫7姓。其中陈姓305户,1052人。

 

B徐爽:《北帝信仰与西樵社会》(未刊稿)

村内有一条丁字状的主河涌流过,村里人称这条河涌为“丁字涌”,整个村落就沿着这条环村而过的河涌呈环状分布。丁字涌与官山涌对接,水道相连,据村里的林润明老人回忆,以前通过丁字涌,村民们西可到太平,东可去佛山、广州,南可到民乐、官山。而以前村里的人们出行靠的都是水路,人们通过小艇进行运输、交易,最多时村里有300多条小艇。他还回忆说,自清末至上世纪80年代,西樵地区的丝织业非常发达,村里的人基本上都种桑养蚕,蚕丝一部分卖给本村的陈家工厂,一部分通过小艇运出去卖到附近的民乐窦,民乐窦是当时西樵地区的蚕丝交易中心。然后再由当地的丝绸商们加工成丝绸制品,再通过广州的“十三行”贩卖到国外。

 

三、宗族

陈氏宗族

 

《陈氏族谱》崇本堂立

A《西樵飞剑山墓志》

三六公之墓原在简村冈头地安葬将百年矣,因基前左边盖有一小庙祀玄天上帝神像,常有披发跣足道人独坐基上,村民往往见之。一日复有一狂士,亦玄衣披发跣足,削木为剑,口称玄天上帝,欲于墓地建庙,众皆以为颠狂,弗之答也。及数日不醒,父老乃怪而问之曰,尔果玄天帝尊乎?欲以吾祖坟为庙,将置吾祖于何地乎?答曰,吾当卜吉地迁之。父老许诺。翌日甲寅,乃曰,汝等可急往樵山云路之右,见有木剑插在山头者,即是佳城,遂将手中木剑向空高掷,并说云樵山一望九峰头,百子千孙为尔守。语毕,忽失其人所在,众皆叩拜。因即往山密寻,果见此剑插于山上密林之内,于是伐树择日改葬焉。因名之曰飞剑神穴,又名睡虎山,坐辛向乙,兼戍辰之原,厥后山上居人见山之美,建村于其前,名曰云端乡,遂将冈头旧地盖造圣堂古庙,今作通村香火,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仍庙貌巍峨,诚吾村之名胜古迹也。

同治十二年癸酉岁冬日十七传孙步发少文氏谨识

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夏日十七世孙杞楷字梓华录

厚昌堂重修增补再注

 

B世系

二世祖 考元礼 四府君 妣 氏太安人

生四字 长观宇 次观善 三观广 四观政

据故老之传闻,则公当为四世祖,惟查恭伯两代曾不见有山坟,即崇本堂内亦无神位,安妥。古云无征不信,故不敢妄为增删,今仍旧谱录之。

山在吉水独岗黄家社之上,合【木磨】石合葬。是时适当元末明兴之始,厘正归籍以粮米,分为里甲,遂受十四图四甲陈德昌户总册里役,轮供差务,实基于此。

三世祖 考观广 三府君 妣黎氏太安人 生三子 长濂;次博;三端,住本乡西便冼宅,有祠。

山未有葬,是明朝尾世乱,官设三丁人抽一丁作兵,我祖以被袖去后,乃阵亡,故无墓。在祠逢七月初六祭祀。

四世祖 考邑庠生,讳濂,一府君,妣余氏太孺人。

……

六世祖 考讳文贵,字子荣,二府君,妣梁氏太安人。生二子,长平兰,妣简、余氏,次平野。山在迳边村后瞳牛岗合葬。

本乡有子荣祖祠同祀观广公各代祖先。

……

八世祖 ……吉江公,讳道孚,字宋文,享寿八十岁,生于丁未年十月十四日未时,终于甲子年十月廿二日,葬于崇祯庚辰十三年四月初十日巳时……

十四世祖……生于乾隆庚戍年七月廿四日未时,终于同治庚午年二月廿六日申时,享寿八十岁。

十七世,名杞楷,字梓华……

 

郭氏宗族

《簡村郭氏族譜》

A前輯族譜序

洪維我族始祖榮敷公自宋末來居簡村,人物雍熙,田連阡陌,家給人足,當時有郭爛錢之名。歷代相沿,履豐席厚,無如兵燹之後,賊害繼之,中葉衰微,少壯散之四方,遂有往【虫雷】崗、清遠等處居住者。集族相處,一日流離遷徙,半就坵墟,豈不令人長太息乎!幸藉祖宗陰靈,繼繼承承,至今弗替。我祖我父,暨叔伯諸人,憫前代中落,勤儉自持,克創基業,敦行孝悌,垂示子孫,家道漸興,所以貽厥孫謀者,靡不周至。後此瓜綿椒衍,賢孝子孫,攀龍附鳳,振乃家聲,有厚望焉。予生也晚,不及見前人美盛之隆,然搜尋故老紀載,輯成編帙,以俟後人隨時補敘,則支分派遠,皆可追念本源。故特誌數言於簡端,以備稽考。

明萬曆三十二年歲次丙辰九世玄孫純、維謹誌

 

B續序之一

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族無譜則世代之源流莫考。惟將支流所自,編示後人,則百代之遙,皆可歷歷而數耳。予自遭時偃蹇,奔走不遑,即根蒂所自來,茫無分辨。先考以族譜示之,實淡泉族、玉宇叔祖所著。二公憫家道中落,欲使離居者皆共處,庶幾光大門閭。無如流寓清遠者已有籍貫,斷不能捨棄其田園廬墓,復我家鄉,付之長歎而已。終二公之世,又遇大明鼎革,南北亂離,往來遂絕。後有人入清邑者,稽其世系,遣其子孫相往來,使不今割無斷之親,竟至無關休戚耳。

按我族始傳至五代,家勢殷富。當弘治、正德朝,里長解糧,必使有家者司理儲蓄,任大責重,數有短折,必令賠償。因賠償而變產,產盡則逃遠走避,勢所必然。我族當盛隆之時,終為殷富所累,禍福相倚伏,理或然歟?

按我族原居坐甲向庚,當村中之涌未通,西至豐安社前,東至階邊月池塘。因凰崗、鹿州等處以水患具呈於官,求開水道,司官履勘核定,在郭族地心開涌。書房差役需索暮金,必賄以重資,然後該從泰來社開去。我族不遂其欲,因從村心開鑿。涌既開,風水遂壞,族內人始有耕涌等處之遷,非泰昌公不忘舊址,郭宅地其為他姓所有者久矣。當時本鄉外約陳、郭、阮、左四姓人物相等,而惟陳郭兩姓獨富,及郭衰而陳興,因涌通而陳氏風水得利也。陳興而阮、左俱去,馮氏始來,與我族比地而居,豈非消長有數哉!夫風水之說,未必盡無,惟理明者居安思危,但獲所安,不惑庸師之說,毋使地脈傷殘,變更多故,斯人事盡而風水亦自人家長耳,怨尤何補哉!

清康熙甲寅年四月朔旦十一世孫廷茂謹誌

 

续序之二

溯我族自迁居简村以来,祖若宗积德累仁至中叶,艰难备历,皆不忍别迁者为光前裕后计也后嗣仰体德意当思前光克迪无陨家声。彼先世之亲睦雍熙不必缕述所目击者。自明末至康熙丁未戊申年间,风水虽不如前人,财尚盛,凡安内攘外使我辈得含餔安席者皆我祖润泉、淡泉、浩泉、澄宇、玉宇及伯叔凝心(凝)。赤益我定海及(凝)秀()()。诸公之力砥柱中流其平居以礼义廉耻为谆谆故其时习俗尚醇,厚吝务本()无有荡检踰闲者迨后习尚浮靡风俗日偷人多失业识者已知天道亏盈族运将替矣不料有不轨之徒勾引新会官田寨之山官李七两贼党于甲寅七月围村焚劫肆其残暴邻无救援伤溺男女数百人掳去男女九百余口本族被掳者亦五十一名童号妇叹籲地呼天闻者心酸见者泪下天灾竟至于斯人事不修福过灾生非其明验哉彼遭难余生苟不痛加修省早为曲突徙薪之谋何以转祸为福慰阴灵于地下也予少也贱父母早亡长而远游亦无善状惟望继起有贤哲之辈敦孝悌而讲俭勤庶门闾赖以光大耳后嗣其勉旃。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十月望 十一世孙廷辉谨志

 

续序之三

族谱之设所以记本源序昭穆而使后人敬宗睦族也我族自 始祖居简村数百年来源远流长食旧德者何以追原世代赖前人条分缕析编辑成书披阅之余恍如新见但日久虫粍几绝韦编(彦)惧其残缺就湮无以追本源而考世德也因承 先考志仿前人笔重加详注并将发祥所自无忘祖泽以昭示后人溯我族卜居之初始原西向五传而后家给人足惟有历年自各乡以水患禀求开涌委勘以从我族疏通为宜于是地脉既伤而风水失利前人所以有泾涌之迁国初逢贼乱掳掠之余复遭疠疫人物亦少微嘉庆初年改建南向增构祠堂家声由是渐振尔时创其议者伯祖潜斋也鸠工而庀材者叔祖文辉与叔父元华也彼三人者皆非丰于财乃关心木本振弊起衰培其根而枝叶自茂厥功盖亦伟平厥后思樵叔祖大兴土木于前里巷既赖以维新复得余伯父静山兄弟三人继美于后渠渠厦屋辉映后先文物声名蒸为善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耶非耶后之人蒙业承庥仰体先世之遗当惧家声之(玷)自来盛衰兴废代有变更而我族十余传人物雍熙蒸蒸日上者无非先祖阴灵所呵护亦无非前人孝友所留贻也后嗣苟能奋起为家乘光尚其随时补辑以为承先启后焉是所厚望尔

清同治三年甲子三月 十七世孙宗彦谨志

 

续序之四

我族之辑谱始自纯维二公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廷茂公称族谱为淡泉玉宇二叔祖所著则纯维二公即一淡泉一玉宇皆九世祖也谱中于前代事迹语焉不详予于始祖为宋处士窃有疑焉按明代自太祖传至万历共十三主以昭穆序之则万历为十世(除建文为太祖孙景泰为英宗弟嘉靖与正德同辈不计)我族九世与明十世时代相等则始祖之开族简村当在有明开国之后盖明初与宋末中隔元朝相距百有余年以此推之则始祖未必为宋代人惟各处乡族不能溯始祖所自来者往往言迁自珠玑巷(即南雄珠乡之均平墟)人云亦云耳我始祖不知来自何处大同樵山乡人多言我族由彼分支(前清举人郭文修进士郭乃森更言之凿凿)亦无确据可查代远年湮不能溯始祖所自出殊属遗憾惟是集族安处阅数百年后裔之蒙业承庥莫非先人所垂荫宜如何念尔祖修厥德发扬而光大之耶夫族运之兴替每随时会为转移予所见闻咸丰同治之间人物最盛(而国运则最衰因有太平天国捣清室之疍也)光绪初年犹有承平景象迨甲午(光绪二十年)见改于日本庚子(光绪廿六年)受挫于联军(德俄英法美意与日)外患内忧日深日亟人民艰于谋食壮者散之四方我族人之远涉安南者几占三份之一至宣统三年清社屋民国兴建设未遑干戈不息盗贼蜂起闾阎不得安居我族之居泾涌者以地小人稀不能立足遂弃其田宅迁回简村民国以来政烦赋重民不聊生重以甲寅乙卯(民国三四年)连岁潦灾(桑园围两年皆决)田舍荒凉民多失业旷夫怨女叹息穷庐各处丁口率皆减缩我族男丁仅百余人迨民国廿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掀起中日战争(实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开端)廿七年九月广州失陷十一月祸及官山土匪复肆其焚劫官山遂成瓦砾之场自是以后交通梗塞盗贼公行柴米之昂千古未有哀鸿遍地饿殍载途凄惨之情不可名状至卅四年得世界富翁美国之助饷日本以原子弹二枚于广岛长峙两地于是日寇屈膝九月三日在美国米苏里号船正式签降发动战争之祸首近卫文磨服毒自杀我国大局始得粗定从此以后惨过思惨痛定思痛凡属国民皆当发奋图强力谋兴复然积家成国欲复兴国家当先复兴家庭我族人有奋志功业者乎修于家而献于国为国家立勋即为宗族光宠企予望之矣

中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 十八传孙琼修谨志

 

续序之五

民国卅一年之秋正我国对日抗战之第六年余衔 军事委员会之命以少校军法官之职责巡回疏通北江各县军事人犯卅二年春到达南雄县府因识该县代理粮政科长郭兆基谭及宗亲关系据云伊是清远县城人清远太平乡大埔岗二区坳头村下廓后街龙塘均有同宗兄弟始祖系郭安云云是年夏复到清远县城适检察官郭昌图在该县任职因其介绍得识当地同宗郭仲文由其检出族谱参阅内载始祖郭安号云叟旧传本贯陕之华阴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叔者实有懿德文王咨焉建国命氏或谓之郭即其后也爰逮晋汉代有名彦自唐汾阳王以降勋业炳然克光史册年湮世远代次难详后(?)炎宋徽钦二宗时金人入寇挈家避乱始至南雄寻徙中宿(即清远)卜居于太平乡之大埔岗胥宇绸缪至安祖已渝八世自明中叶屡遭兵燹谱牒散失以前不可考矣因即以安祖为始祖云云翻阅数四见与我简村郭族无关且其溯源太远考据模糊本无可取姑录之以待考证又曾到合兴乡上下鸭滩村访寻我瑞祖之后讵遍访该处耆老均谓向无姓郭人及香火堂等语乃废然而返我族迁徙他乡竟至联络断绝绝续不明殊堪兴叹现又经世界大战空前浩劫敌寇蹂躏之余家室残破饥馑荐臻直接间接死于敌寇铁蹄之下之兄弟实繁有徒现存兄弟数十人仅及大家庭之一家人比之战前少去及半比之最盛之时相去奚止天壤现国土重光抚辑流亡重整家园凡我兄弟责无旁贷苟不图振弊起衰以冀恢复极盛时之旧观萎靡因循恐百数十年后简村无一郭姓之人言念及此实足惊心爰于修编族谱之余提出数点意见俾我父老昆仲参详指教如能全族同心人人合力共图复兴昔日之繁荣景象不难于十年内复睹也愿共勉之

1.设法修膳屋舍俾成为一模范村(办法另草)

2.设一家族学校作育人材冀达人人皆能达到中上学校毕业人才全族男女无一不识字之人

3.设法举办集团结婚使全族男丁无一鳏夫加速生育为树木树人之原动力(办法另定)

4.奉劝各兄弟切不可往安南因过去往安南者人虽多掘金回来者百无一人客死异域(指安南)者十居八九远涉重洋仅谋升斗何苦由来曷若在省港谋生时时与父母妻子团聚一起旺丁旺财实以戒绝往安南为宜往安南之弊想身历其境之兄弟较我明了故不详述

中华民国卅六年一月一日 十九世孙郭嘉树谨志

 

冼氏宗族

《岭南冼氏宗谱》卷三《分房谱·简村房》

A(缺)……山麓大茂村,是为始迁之祖。

源盛公子四,长迪,次逵,三进,由大茂村迁简村,分为三大房,四逊,迁大桐自为一房,另谱。

二世祖讳迪,号仪山,源盛公长子,居简村西向,称西房,注南海县江浦司简村堡十四图二甲冼宪宗户民籍,是为长房祖。

三世祖讳宾,号巨本,仪山公字,巨本公有子五,长易莘,次仲莘,无嗣,三月莘,四茂莘,五志莘,其后分四大支。

二世祖讳逵,源盛公次子,居简村东向,称东房,注南海县江浦司简村堡五十四图一甲冼以进户民籍,是为二房祖。

二世祖讳进,源盛公三子,居简村南向,称南房,户籍与二房同,是为三房祖。

三世祖讳赞,四世讳仕来,五世讳荣逵,六世讳德后,七世讳宗可……

次南庄三南墅,其后分三大支。

本支分三大房,自源盛公起至今,开世二十五传,长西房现丁约三百余口,次东房现丁亦三百余口,三南房现丁一百余口,合共滋生人丁约八百余口。

 

B支属

二世巨本公第三子月莘迁居樵岭云端乡

七世观俊公长子义奴迁居从化水西

九世恒公长子汝梅迁居香山大黄圃

九世元晚公长子世昌迁居孔边

九世宗泽公长子纯字迁居樵岭大科乡

十二世公达公子长会祥次会英兄弟同迁居佛山【虫雷】冈

 

C一世始迁祖宋象州学正源盛公祠在简村乡内,向额题冼氏大宗祠,匾惇叙堂,创始于光绪癸未年,重修于光绪三十年。

倡建冼氏大宗祠碑记

二十一传孙冼翔撰

立庙之义,见诸大易。三代以后,制度綦严,而士庶之得以联宗建祠,则自明嘉靖朝始。我始祖源盛公,宋象州学正,咸淳间,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南海西樵大茂村,二世始居简村,聚族于斯,子孙蕃衍至今勿替。族分东西南三房,各有祠祀其房祖。祠内皆立始祖主位而究未享有专祠。虽曰财力不逮,亦时王之制限之也。逮于国朝,人物稍著,迩益昌大,子孙以营业起家者众。同治十一年三大房集议建祠,计非万金不济,而筹款之法莫如集会。即以是年倡设报本会。光绪十年,继设济美会。十二年,又加千益会。三会既成,可以建祠矣,而估工计材,会项实未敷用,于是复有题签之举。其时南房子孙冠芳、衡芳兄弟合捐银壹仟员,以为之倡。西南房子孙助捐自数十百员至叁百员者甚众。又行计口出率法,每丁抽银壹员,无不踊跃从事,合计得万金有奇。工费既敷,百堵皆作,经始于光绪癸未季秋,阅一载告成。其祠在南房分房祖仕来公祠之左,坐壬向丙兼亥己。祠内分三座,后寝室,中大堂,前头门,旁有衬祠。全间祠地则捐自仕来祖祠,前甬道及左右余地则捐自南房光裕堂子孙,祠前大湖本光裕堂田业,亦由其子孙送出。既落成,恭奉始祖升座,时分派之大桐房及樵岭云端、大科之分房兄弟咸来襄祀。衣冠济济,俎豆莘莘,真数百年未有之盛事也。阅三载,新祠之花砌忽生灵芝草,冠芳家亦同时出重台莲,咸以为瑞气所感云。阅二十年,光绪丙午,伤于风蚁剥蚀将倾而修费无着,南房冠芳复捐银六百员,广明捐银二百员,杰明捐银一百员,分房大黄圃藻扬捐银叁百员,其余鼎力捐助,合得银一千余员,适敷费用,规模复焕然一新,寝室木桷易以坤甸,较前尤牢固。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夫自宋迄今,阅四朝矣,而报本追远之心久而弥笃,卒之有志竟成,大启尔宇,盖祖宗之灵爽实式凭焉。自时厥后,每有族事,则大集三房于祠,相亲相睦相友,助敬宗收族之义,于是乎在,岂不懿欤?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孟冬榖旦

 

D西房二世祖仪山公祠在西房村外,南向,前堂后寝,中一牌坊,额题仪山冼公祠,匾曰本立堂,重修于光绪年间。

东房三世祖仲贤公祠在东房地内,东向,前堂后寝,额题仲贤冼公祠,面临小涌,祠左有桥,皆东房自地修建,年份未详。

南房四世祖仕来公祠在南房地内,与始祖祠同一地段,坐向亦同,在始祖祠之右,以樵山为屏案,两旁皆植树木,前为堂,后为寝室,左右衬祠,额题仕来冼公祠,匾曰序伦堂,始创于道光五年,重修于同治己巳年。

 

E坟茔(墓志附)

一世始迁祖宋任象州学正授迪功郎源盛冼公,妣朱氏、苏氏合葬墓,始在简村乡冈头音认,广东方言)后迁葬于西樵山大岑冈石坑脚乙辛之原。(墓前阔二丈四尺,后阔二丈四尺,左深三丈五尺,右深三丈五尺。)

西房宋二世祖讳迪,号仪山,妣廖氏合葬墓,在西樵山大燕坑乙辛卯酉之原,上至余山,下至谭山,左至冼山,右至关山。(深四丈一尺,阔四丈四尺。)

东房宋三世祖仲贤公墓在西樵山小良冈。(向原地段未详。)

南房宋四世祖仕来公墓在白云洞谷兜冈。

 

F南房祖坟考(附乡局断约)

南房二世祖、三世祖坟墓谱牒不载,今亦无从稽考,惟四世祖仕来公以下至十世祖皆葬于西樵山白云洞右之谷兜冈,俗名窝穴,现按谷兜冈山图,其地甚深阔,分三级,下有同乡李氏二世祖山一穴,道光年间李氏子孙欲盗卖下级地,其时曾经堡内绅耆集书院公断,今将断约附后,俾后人执以为据焉。

白云寺后土名谷兜冈,上冼山中深三丈六尺,下李山中深四丈四尺,中间二级山地,上横阔八丈四尺三寸,下横阔四丈六尺四寸,中深壹丈五尺二寸,因冼李两姓各认有祖柩在下,年久世远,难以分判,于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请堡内文会里排调处,此后中级内地之坟,冼李两姓每年公同拜扫,不得添葬,不得私卖,不得修山,除坟头外不得责帛,亦不得设立新界,致有争执。立字永远存据。

绅士梁上青、麦翘、郭际清、麦穗岐、冼瑞元、陈鉴光、张绍华共订

二十七户里排均证。

李霈时、李朝福的笔。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冼李两姓合同

 

G

西房十一世恒斋公墓在西樵大岑冈良坑(界至丈尺载记内。)

西方十一世祖恒斋公嗜学不倦,敦行孝友,明方文襄公闻而受学焉。时文襄公屡荐之朝,公以母老,辞不就,文襄公遂捐俸自置西樵山大岑冈良坑山地一所,载税壹顷叁拾伍亩,东至上岭底,西至高舟乡犁田,北至马鞍冈坳下坑界止,外是七乡牧牛众地,南至麦山,恭执弟子之礼,送与恒斋公,公亦不敢自私,献之二世祖仪山公,世守无异。近因盗葬太多,抅讼不已,今志其来历,俾得援以为据焉。

 

四、神庙

北帝庙

A简村林润明先生整理的《关于简村圣堂古庙的历史》,转引自徐爽《北帝信仰与西樵社会》(未刊稿)。

(根据林润明先生整理的资料[4]记载,)简村北帝庙始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227年),由简村开村始祖简桥仁的后代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刚开始建成时,北帝庙只是在现在的北帝庙前左侧旁,为一间“两丈登方”的庙宇。“北帝是供奉主管水利之神,妙乐天尊土地,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人称北帝公,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乃民之所向。”[5]之后的漫长岁月中,北帝庙经过四次重修。第一次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简村七姓将原北帝庙拆除,联合筹资进行第一次重建,将北帝庙扩大为一座三进轴线向的庙宇,并改称为“北帝古庙”。而这第一次的重建则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庙宇的格局,第一次重建后的北帝庙占地已经达到200多平方米,庙前的广场也是这个时候修建的。第二次重建为139年之后,亦即道光丙午年(1846年),村民们将原来的庙宇拆除重建,并改称为“圣堂古庙”。此时的庙宇为“一座三进轴线布局,九檩出廊,抬梁式构架,方石檐柱,硬山式顶,绿琉璃瓦有滴水,檐口饰灰雕狮子,首座脊顶安有‘二龙争珠’,墙壁砌有‘花鸟草虫’,‘八仙过海’,‘六国封相’,‘腾云麒麟’均精雕细刻,工艺一流。还设有花窗式大门扇,座(坐)北向正南,左右两边有一对石雕大将军守门口,前墙为水磨青砖嵌铜片,此乃南方最高级墙壁建筑。” “又于道光丙午年在圣堂古庙东侧兴建一间公所(即现陈达昭住房,亦即前身是陈氏二房陈元善公祠地)是北帝五社所建,大门口照镜石刻有‘公所’二字,两边企夹石均刻有一联,左比为:‘公尔忘私天心克享,’右比为:‘所唯无逸祀事孔明’。此公所为两座中间天井,前座为斋堂,后座为斋房即斋厨是煮斋之所。每逢喜庆有关北帝之弟子贵客来临可在庙堂食斋……此公所由于日久欠修在民国后期已破烂,解放后只剩下前座及小楼,后于1971年拆除,把木料砖瓦拿去简村联队缫丝厂建厂房。

 

B通乡五社弟子重造洪钟一员

敬在

北帝□前永远供奉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冬月吉旦立

佛山万名炉万生号造

C“明德惟养”匾

倡修绅董 陈煜玑 陈泽川 郭琼修 陈星南

督修总理陈位存陈伯揆 冼云畦 陈蕴芳 李福田 陈耀泉 陈尧廷 冼润福 陈锦波 等□

 

D北帝诸社

徐爽:《北帝信仰与西樵社会》(未刊稿)

据林润明先生介绍,简村有5个大社,分别为冈头社、大社、东社、西社和北社,这5个社是从明代就有的,而到了清代,在5个大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小社。“社”就是用来管地下的鬼,而“社”又是北帝公管的。所以可以看到,北帝庙的历次重建,都是简村五社共同出资参与的。而北帝公每次出巡,必须要经过五个社,在社稷坛前停留时,各社的百姓都要来参拜北帝公。

 

《简村北帝各社颁胙表》(名字由编者暂拟,材料时间为宣统二年左右)

值理十位,蒙上帝各给胙一份:

    西社值理:冼怡光 冼捷元

    北社值理:李干时 冯智鹏

    岗头社值理:陈景新 陈华新

    东社值理:莫肇蕃 林日新

    海边社值理:陈世猷 陈德孚

五社连外乡值理合共应派胙肉二百三十八份。”

海边社 多为陈姓 有两个黄姓 及官山一家店 及太平一家店(按:系由编者总结,下皆同)

北社   多为李姓和冯姓 有一个杏头村梁姓 及一个黎姓

东社   多为莫姓 少量林姓 有两个冼姓 及莫肯堂 及林元宰祖堂

西社   多为冼姓和郭姓 及几个外乡杂姓

南社   全为冼姓

冈头社 全为陈姓

 


松塘

一、  地图

1.天衢起步(松塘第一门)

2.圣堂祠堂

3.区玉麟故居旧址

4.宗功永志(进士、翰林功名碑)

5.清池鉴影(村心月池)

6.燕翼诒谋(月池畔的区氏宗祠群)

7.府第迎春(奉直坊的司马第)

8.兄弟联芳(区大原、区大球兄弟故居)

9.社学斜晖(明德社学)

10.书香门第(区湛森故居、培元书舍)

11.特色尚存(古建筑群)

12.太史遗风(区大典故居)

13.革命先驱(区梦觉故居)

14.翘秀满园(区谔良故居)

15.舟华祠堂

 

二、开村传说

十二世区庆云公《定香楼集·先考行状》:

我祖始居桂阳郡(今湘南粤北),本为会稽人,连州(又称桂阳)刺史区泽后,数世后迁至南雄珠玑巷牛田坊。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间,为避兵乱,先祖世来公携弟侄家小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定居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金瓯堡九图乡,以姓名村,名曰“区村”。后因人口众多,兄弟侄儿各领家小自立:世来居松塘(世来公最早的落脚点在凉迳口,即今大塘岗外以北之处,以种田养鸭营生),世从居圣堂,茂贤居西乡,茂昌居南乡,基南居东乡,泰来居舟华,梅溪居梅源,介夫居富德。虽庐舍异处,但每逢时节或婚丧喜庆,不废往来,相处和睦无间。

 

村开三房 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间,五世祖广源公与周氏生三子,长子名杰,次子名暹,季子名凯,这便是今曰孟、仲、季三房的开房之祖,自此,三大房子孙繁衍,生生不息。而先祖首开住场之处,后取名为桂阳坊,以纪念先祖始居桂阳郡。

据《松塘族谱》载:五世祖讳广源,于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年,以解粮至京过限,发至河间府(今河北省)丘县种田,遂乘籍不归。后其子孙置碑于通衢之处,书原籍贯及祖宗名字寻认,南边房(南乡)区碧溪以办事入京,经过见其碑,亦莫名其故,回乡备述其事。至十二世孙庆云春闱,通书寻认,始知本祖到彼处,闻有八十余丁在黉序矣。

 

《南国古村  金瓯松塘》一书:

松塘区氏太始祖宋儒士,字桂林公,讳璧。其先世居南雄珠玑巷,安人姓氏及公享寿、葬处俱不可考。桂林公同其妻育有五个儿子,一曰世来,一曰世从,一曰泰来,一曰茂贤,一曰茂昌,一曰基来。

南宋年间,为避兵乱,桂林公之长子区世来,偕弟兄五人,亦即世从、泰来、茂贤、茂昌、基来,及兄弟各人之家小,随宋南渡大潮。一行人自南雄珠玑巷南迁,定居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鼎安都金瓯堡九图乡,亦即今日南海区上金瓯行政村的北部。初迁至此,他们仅以姓名村,名曰“区村”。后因人口众多,兄弟侄儿各领家小自立:世来居松塘,世从居圣堂,茂贤居西乡,茂昌居南乡,基南居东乡,泰来居舟华。六族各领家小自立后,一方面,虽庐舍异处,但每逢时节或婚丧喜庆,不费往来,相处和睦无间;加之人丁生息繁衍,各族之间常有交叠之处。另一方面各族之繁衍发展又相对独立。

由此,上金瓯形成了以世来公居住的松塘为长的区氏村落群。太始祖桂林公之后世来、世从、茂贤、茂昌、基南、泰来是南海金瓯区氏宗祧的六族支派,分布在松塘、圣堂、西乡、南乡、东乡与舟华各地。今日之松塘、圣堂、舟华、西乡及南乡,不仅沿袭旧时之地名,连辖区范围也与古时基本一致,仅略有变更。唯有东乡人丁衰落而日渐消失殆尽。

世来(居松塘),世从(居圣堂)、泰来(居舟华)三支相邻而居。兄弟分家而居后,世来仍居于最初的落脚地凉迳口,即今大塘岗以北之外,并因人丁繁衍,逐渐从落脚地向周遭扩张,随着每一次迁徙扩张,便出现一个新的坊。当其时,世从一支所居圣堂,泰来一支所居舟华,亦称里。三支来往紧密,又由于地理位置上难以划分彼此,三支的乡人之间不乏互相迁徙,居住的情形。又因,圣堂、舟华较小,不足以成村。因此,三支所居之地渐合而被视为一村,开村三百年后,板块成形,占卜得名“松塘”。尽管如此,但在村子内部并存的三支,是平行发展的,且村民内部对这一界线划分十分明确。村民们将世来一支常自称来自于“松塘里”,而世从一支则来自于“圣堂里”,泰来一支则来自于“舟华里”。三支居住格局上是相互叠加联系,但在发展上又相对独立。“松塘”这个村庄的发展史,便是这三个支系的发展史。

三、祠堂

松塘村的祠堂主要集中在池塘北岸,大大小小有近十座之多。

具体说来,松塘里池塘北岸塘边的祠堂群又可分为两个并行的小祠堂群。其中一个较小祠堂群落分布在荷池北岸池畔,另一个稍大一些的祠堂群落则分布在月池北岸的池畔。由于荷池与月池是两个相邻的池塘,因此两个祠堂群落之间相距并不遥远,仅仅是一路之隔罢了。

荷池、月池两个池塘前,大小祠堂、书舍整齐的排成两列,一字排开,面冲村心大塘。这些祠堂沿池塘由东到西,依次为:世大夫家庙、东山祖祠、见五大夫祠、季房宗祏、六世祖祠、区氏宗祠、大夫家塾。另外有一座樵侣祖祠位处桂阳坊新塘池畔,一座新建季房六世祖祠于塘西坊附近池畔。

这些祠堂中,区氏宗祠为松塘里之总祠,建立以奉祀松塘里始祖世来公。松塘里祠堂群,以区氏宗祠为统领中心,各房围绕区氏宗祠分别在不同时期设立各房系之祠堂若干间。因此,村心池塘北岸祠堂群除了区氏宗祠为三房总祠外,其余者皆为松塘里始祖世来公下传五世祖所出孟(大)、仲(二)、季(三)三房之各房所建祠堂。下面,首述区氏宗祠,再以三房所属作为标准,对松塘里之祠堂进行分类描述介绍,附以各祠堂所属房系与基本的历史背景。

 

松塘村的祠堂在村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祠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村落最显眼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其同时是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祠堂建筑往往高于民宅,从格局到装饰装修,无一不是举人之力尽善尽美,使之名正言顺地成为村落的一个重要门面,起着统领作用,令人一见村落即见祠堂。

 

松塘村心大塘边的祠堂群建筑中,作为总祠的区氏宗祠自然是众多祠堂中规模最为庞大,建筑形制最为完整,装饰造型最为精致豪华的一座。现以区氏宗祠为例 ,对其建筑构造加以描述。

立于祠堂前的晒坪广场,驻足远观,仰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由墙体支起的单檐歇山顶式的屋顶,檐面一层一层铺以青灰色的瓦片,循檐面缓缓而下,片片云纹状的黄色琉璃瓦当位于檐面的最前端。屋顶之上的博古脊引人入胜。屋脊中间竖起一幅长形彩画,为屋脊之主画,两边辅以小幅彩画。因年代久远,画幅色泽脱落,但依稀可见,主画中的龙形纹饰,纹路复杂,造型生动。辅画中梅竹山水,清新淡雅。两幅小品画附有以砖砌成,并成高低有致的镂空墙体,延伸至檐边。墙体白底黑边,十分醒目,装饰意味十足。屋檐以下,门以上,悬一牌匾,红底金字,曰:“区氏宗祠”。双扇大门上绘彩色秦琼同尉迟恭武将门神,各持利器,与门同高,色彩艳丽,十分威武。门口有联,曰:“华山乔木千章秀,春水支流万派同”。门前有石柱两根,有联:“日月旋天柱,鱼龙变泮池”。两石柱与墙体之间各有一高起平台,称包台敦,娶亲摆酒时,为八音乐队演奏之处。门边各有一门墩,以固墙体,门扇。旁设香炉,供人每日上清香所用。门上铜鼓耳为狮面造型。

宗祠结构方正顺延。松塘里区氏宗祠为典型的三开间三进式结构祠堂。首进较为狭小,前后仅容一张可坐五到六人的方桌。首进墙内设一小神龛,供奉土地神。首进之后为一天井,天井上无檐梁,采光通透。首进与天井之间以三扇对开黑色木质门隔开。从首进后天井朝里走,前有台阶数级,拾步而上,又是一座歇山顶式,梁柱承托之建筑,此为第二进又称中堂。柱上有联,曰:“溯脉本珠玑而来,松岭茅溪,卜世定知兰桂茂;继美从大夫之后,凤雏龙种,登堂共识子孙贤。”第二进中堂前又有一天井,以一扇黑色大门分隔,大门两旁附有较之大门稍矮之门洞。大门以上悬一牌匾,上书“保济堂”,为松塘里区氏宗祠之堂号(一般来说,祠堂皆有堂号,悬于正殿之上)。由第二进天井朝里走,又拾数级而上,又一单檐歇山顶式半敞殿堂,至祠堂尽头。此为内殿,祠堂之第二进堂楹联,曰:“仕宦溯桂赣,滇黔簪笏久传家,正宜继长增高,南海衣冠推望族;科名备阁部,编检文章足华国,从此承先启后,西樵灵秀萃吾门。”祠堂尽头,有一神龛,内置一由砖片砌成的红底黑字的巨大“福”字,并无祖宗牌位。传说慈禧曾赐松塘村一巨型“福”字(现存南海区博物馆),此后松塘祠堂,内殿便都仿制一福贴于神龛之内。正殿两旁为廊庑,屋檐稍矮于正殿屋檐,常挂以香塔。

松塘村中,包括松塘里、舟华里与圣堂里在内的其余所有祠堂,其建制、结构、建筑特色皆与松塘里之“区氏宗祠”相类似,但级别略低。据村中老人介绍,原来的圣堂祠堂建筑也非常讲究,精美独特,只是现今所重建,因建筑材料的昂贵,已无法如过去那样采买红木材料及仿古装饰。

三房总祠:——区氏宗祠:

区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辛亥、壬子(公元1611~1612)年间。由松塘十二世公诞炫、庆锡、维楫等人发动,建成用以奉祀松塘里之始祖世来公。其后,于清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重新修葺维护。当其时,重修后之形状基本维持至今,未有太大变更。自区氏宗祠建成以后,以区氏宗祠为首,各房亦纷纷附属于区氏宗祠各建分祠。于是,大夫家塾,六世祖祠、季房宗祠、见五大夫次、东山祖祠、樵侣祖祠、世大夫家庙、存石祖祠等宗祠便如雨后春笋般于村中鼎建。遂成今日之池塘北岸之祠堂群建筑。区氏宗祠最初建成,行落成礼之时,大区村(即今日之上金瓯行政村)反出自于太始祖桂林公之下六族宗祧之所有“区姓”宗亲兄弟都齐齐出席以贺建成之礼,声势浩大。此后,松塘里三房悉心维护祠堂,但凡婚、寿、喜皆常聚于祠堂。

 

隶属孟房的祠堂:

 

见五大夫祠:

见五大夫祠是为纪念十二世祖区庆云所建祠堂。题匾者黄荣熙,同治元年进士,工部主事,广东新宁白沙人。

区庆云,十一世祖次颜长子,字子卿,号庆云,别号月溪山农,明万历三十四(公元1606年)年丙午科第四名经元,官至云南顺宁府同知,历署五府二州七厅,诰授奉政大夫(五品官衔)。

祠门联:“滇黔名宦传乔梓,编检同科有棣华。”

 

世大夫家庙:

世大夫家庙为孟房所建祠堂。关于世大夫家庙的建立是基于下述的历史背景。

区邦翰、区次颜、区庆云三人之间同为一家人,为爷孙关系。区邦翰为区次颜之子,而区庆云为区次颜之父。区邦翰被皇上授予奉直大夫的官衔。区次颜,于明嘉靖二十八(公元1549年)年已酉科中式第八名举人,官至广西养利州(即今广西大新县属)知州。区庆云,为明万历三十四(公元1606年)年丙午科第四名经元,官至云南顺宁府同知,历署五府二州七厅。区次颜与区庆云父子二人皆为举人,且都被授予“奉政大夫”的官职。因此,爷孙三人连续三代都在朝廷为官出仕。所谓“世大夫家庙”中的“世”即为“累世”之意,“大夫”则是官封大夫之意,因此此家庙以“世大夫”冠名。“家庙”为“祠堂别称。但“家庙”一般只有皇族内部方能使用。区庆云实际上是郡马爷。因庆云有皇族的姻亲关系,才能将“祠堂”易以“家庙”之名。现为孟房最重要,并仍在使用中的祠堂。

家庙堂名,称为“天昌”。天昌堂于光绪乙亥年(1875)年增建后楼,“远无隔翳,高欲凌云”,“前纳官堂之朝拱,近瞻樵水之潆洄”,“见天机之活泼,占地运之昌隆”,“俯仰怡情,莫若斯楼”,后楼景观,亦是松塘古八景之“奎楼挹秀”。

后楼建成之后,“天昌堂”房裔迎开科甲盛世,承“乔梓双魁”之先,启“棣华一榜”之后。大典、大原光绪廿九年(1903)同榜进士,双点翰林,分别官封翰林院编修,检讨之职。大球(大原兄长)与族中兄弟赞森、若瑶、区诰于光绪三十年同科中举,成一时盛事。

家庙门联为“岁颁天子朔,春满大夫门”,希冀后裔春风得意,科甲蝉联,此房裔之“滇黔名宦传乔梓,编检同科有棣华”也确实名不虚传。

 

隶属仲房的祠堂:

东山祖祠:

东山,仲房七世祖区壁(介石)公之季子。此祠是为祀奉八世祖东山公所建。

东山公后裔功名显赫、英贤辈出。

 

樵侣祖祠:

樵侣祖祠为仲房(二房)八世樵侣奉祀的祠堂。东山、樵侣二人为同出一辙的亲兄弟。其二人又各自繁衍出后代,成为世来公下传至六世分三房后,仲房又再细分为二支。一支为樵侣之后人,一支为东山之后人。樵侣、东山二支的后人,各自于自己的祠堂中祭拜先祖上。

祖祠门联:

家声乘五马

朝旨锡双鸾

祠内堂联:

自古公卿多白屋

我家仕宦有黄堂

 两联一同道出了房裔不朽之宗功。区维瀚,不经科举之路,由军伍递迁而参戎军幕,屡立军功,擢升贵州都匀府知府。湛森与维瀚各领文武三品衔,尤双鸾并驾。维瀚与湛森,一如樵侣与东山,亦如鸾翔比翼,共朝天阙,各领风骚之喻。

祖祠左侧,原为维瀚府第——荣禄第,因七十年代拆毁而不复存在,所幸今大塘岗上,维瀚陵墓石碑与墓前双华表石完整无缺,整墓肃穆。每年清明时节,房裔虔诚拜祭。今贵州都匀仍建有祀祠为后人所纪念。2010年夏,房裔捐资构筑维新祠前池塘石坝。

隶属季房的祠堂:

季房宗祏:

季房宗祏为纪念季房六世开房祖凯公及后列祖之所,原祠比之现状稍深。建祠之初,因受环境限制,为求祠地长宽比例得宜,所以未能向后索地,而是推前数尺。本世纪初,为适应村道硬底化建设以及村道拉直之需,将原祠前端超出路外的正面祠身拆去。整修后,因红砖复砌的正面墙体不雅,又再动员房裔港胞开锡出资,饰以灰色瓷砖,并制作祠联:

宗祏垂荣崇百代

荆花吐蘖灼三枝

季房族裔之识大体,顾大局,可见一斑。

 

《族谱(简编)》中有载:“桂林公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始建祠宇奉祀,名曰敬爱堂,又在宗祠左侧建有书院。”村里上了年纪的父老说:“原来在上金瓯村委会的位置建有上金瓯整个大区村的区氏大宗祠,名敬爱堂,奉祀六族太始祖桂林公。每年清明节,各支区姓宗亲必须先在区氏大宗祠行过祭拜仪式后,下述六支方能再择日各自祭拜始祖,可惜,在1977年,区氏大宗祠与伟仪书院都被拆毁,此后上金瓯的所有出自于桂林公的区姓后裔再无清明集体祭祖的习惯。六支各自行礼。

四、社学与家塾

信步村间,有碑文“自宋数百年,文人接踵冠于乡郡,而社学历有修建”,果然各房社学遍布。有明德社学一间,孟房大夫家塾一间,养正书社一间;仲房汇川家塾一间,彝圃家塾一间;季房培元书社一间;尚有松圃书室一间。

明德社学

明德社学被称为上金瓯第一社学。“社学斜晖”因其秀美入选松塘“古村八景”之一,《古名胜纪》中有载:

“明德社学,前揽来龙之血脉,后展飞燕以回翔。高居下临,天然胜概。当夕阳返照,楼台林麓,隐跃铜钲;沼沚陂池,纷披金线;牧童犊返,短笛横吹;樵子薪归,行歌互答,胥由此社学前而过亦闻。居者一静观自得之所也。”

明德社学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族史仅存《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碑记》文字,为较早的重修年代。其次则是同治十二年与文武二庙一并重修。据记载,当时因乡人开辟人工打制丝线的线路,影响了周围交通,不仅社学建筑之总体,就连其前的道路也因“阻塞天源,大为通乡风水之害,其屋脊金鸡影照不便,多出瞽目,众论难容”,村中精英“令二月内拆平,以复古迹”。乡人因“神坛后线路簷角参差,打线行路嘈杂,非所以安神灵而广荫,议请扬照翁让出此地为后园”,广植树木,使其四周环境恢复清幽静谧,方便学子读书。仅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松塘之崇文重教的乡俗,可见一斑。

比照旧《明德社学图》,昔日社学前有“砚池”,周邻有畦田,即今日之方塘。虽然八九十年代港胞继松捐资重修之时未见此图,复建之后景观与前不一,但这一善举仍然值得称颂。今存于后园内的“社稷之神”座靠壁上,条石压顶,左侧所立之石雕香灯炉鼎为旧物。

 

松塘村明德社学乾隆四十六年重修碑记:

古者群天下之士于乡校,党庠遂序里塾之中。而乡老为之师,其教至详,有义自得。其惟萃处而习于仁义者,在而有焉。自党乡之教废,乃推广而为社学,虽非令甲所及,然亦以劝学兴士而详于为教,是犹不失先王之意也。考郡邑志,社学之在金瓯者二:一曰明德;一曰新民。而吾乡社学居其首,向有坛亭,历事社稷。而春秋祈报,乡俊髦以时习礼其间。惟神灵赫,既兴土殼,亦毓英豪。盖自宋数百年,文人接踵冠于乡郡,而社学历有修建。抵今辛丑,樑栋侵蠹,庙宇圮焉。乡人乃集知义者,簿署捐金。卜日经始,不崇朝告成。仍旧坛构,旧堂增廓,前翼峙壁为门,大为兴饬,使俎豆有严,于是前贤崇仰,风示之心,得以不废。观今日气象,庶几乎!父老子弟时岁伏腊,鸡豚报赛,晏然登明德之堂。进仁义,复古礼,追往昔乡校党庠遂序里塾之教,或此为之。藉乎于以志立社之有自,而乐吾乡之报兴也。用鐫于右,垂示永永。

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岁次辛丑八月吉日勒石

 

大夫家塾

大夫家塾为孟房十一世祖区次颜所建。区次颜,孟房十一世祖,于明嘉靖二十八(公元1549年)年已酉第八名举人,官至广西养利州(即今广西大新县属)知州。次颜退仕不再为官后,心念故乡,落叶归根。区次颜回到自己的故乡松塘村后,遂在家乡兴建了学社,倾囊传授毕生所学。但凡孟房子弟,皆可入读该私塾,饱览群书,以助孟房子弟日后为官出人头地。所谓“大夫”也就是“出仕为官”的意思,因此该家塾取名为“大夫家塾”。又因孟房族民对区次颜多有敬重,孟房众子弟皆以其为日常之榜样,苦读诗书,以期日后同次颜般走上仕途之路,为官为民,流芳百世,故在次颜死后,众民为纪念次颜,将大夫家塾改为家庙奉祀。平常日子里,每日都有村民到家塾中敬上清香一柱。逢年过节,村民便捎上三牲祭礼、好酒好菜隆重祭拜之。只可惜在文革时期,大夫家塾被拆,在原址上另起一座小房做生产对仓库,存放废料。时至今日,家塾不再,仅仅留下了牌匾一幅,悬挂在建立于原址之上小仓库门上。牌匾由潘国超于次岁丁丑九七仲春时书。牌匾之上“大夫家塾”四字由右向左书写,红底黄字,笔法刚劲。只是此时牌匾已是锈迹斑斑。大夫家塾风光不再,但次颜精神仍在。人们在小仓库的门边设一小香炉,常年清香不断。

关于大夫家塾还有一段传说:

“十一世祖次颜,广西养利知州(今广西大新县属)任满后走水路回乡,遭一山寨王打劫,但公的家眷及行李皆无值钱之物。贼首被眼前的知州大人折服,临别时,送公四根大木头。公返乡后将四根木头作栋,建成了‘大夫家塾’。原来这四根大木竟是奇材,秋冬天气干燥,却满身油润光亮;春天阴雨潮湿,却干爽异常。村人无人知晓木名,故美其名曰‘拗春天’。”

 

彝圃家塾

仲房八世祖樵吕祖衍至十一世有巽峰祖。彝圃公为巽峰祖十八世裔孙,亦是定祺的祖父。定祺少时曾从游翰林公大原(大原曾居乡设馆教书),自幼聪敏好学,博闻强识,居广州退休后热心家乡文化,悉心收集资料编整《松塘村族谱简编》,忆录大批古村楹联,为家乡文化事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家塾曾做牛栏,九十年代重修,定祺亲撰门联:

地脉钟灵俯瞰华岭月池松涛水镜

书林毓秀秘探石渠天禄墨雨文澜

 

汇川家塾

汇川家塾与现在“松塘联队文化室”前身的“奉政第”,皆为乡人福源祖辈所建,奉政第已于七十年代拆毁,材料用来建集体猪舍,现榕树基台凳巨石多由此移来。家塾由广东大圃堡兴贤乡吴日升(光绪三年翰林)题匾。

五、神庙

村中庙宇,村口(东方)有关帝庙,村中有孔圣庙(古又称文昌宫),忠心(村西)有华光庙,舟华(村南)有玄天宫,松北(村北)有北帝庙。每年时秋八节、神诞,每月初一、十五,都有村民虔诚参拜,就是平日早晚也香火不断。

 

孔圣庙

孔圣庙为村中文庙,庙内供奉文昌、孔子、魁星三位神灵。

孔子被视为万世师表,斯文在兹。文昌、魁星掌管人间民事(学业、事业),掌司晋禄。旧时供奉孔像之时,香火鼎盛。每逢幼儿启蒙开学或是仕途应考,都必到圣庙礼拜一番,祈求读书聪颖,仕途顺畅。据族史记载,松塘里孔圣庙原为文昌庙,与羊城桂香街之文昌庙都在地方志中有所记载。始建于宋真宗时期,有“明德”与“新民”两社学在侧,现明德社学犹存。清初更名文昌宫,康熙乙亥岁(1695),乡绅筹划实施修葺,并请当时学使严省题写匾额。乾隆初,再次重修时曾“大加更张,高其,竣其堂宇。”道光甲辰年(1844)夏,西水泛滥,势如建瓴掩及庙堂,宫墙尽圮。乙巳(1845)秋,乡人又再谋重修,但恢复前制,并重塑神像,入冬,即告竣工。

当时有乡人乐仁义者,捐出空余屋舍,将砖石用以砌筑庙前青云路及路左侧的水道路基,及后还“广筑溪桥,轩割带袍,以壮前观”。自此,“春秋礼乐,冬夏诗书,户诵家弦,人文蔚起,仕宦科名鼎盛”的格局开始孕育而成。

同治九年,里人贤达楚卿(区柄奎)出任福建凤山县丞,次年(1871)其子海峰(区谔良)举孝廉、成进士、入翰林;族人鹏霄(区湛森)先年中举,次年进士;俪泉(区维瀚)于黔(贵州)屡立军功而擢升为知府,族运兴隆,因而将祠堂庙堂(连同关帝庙、社学)大事修整。

自同治而至光绪,村人不独科甲联登,且承乔梓双魁之先(次颜、庆云父子首开先河,楚卿谔良父子承其先于后),继华一榜之美于后(大原、大典兄弟同榜登进士,点翰林;随后,若瑶、大球、赞森、区诰同科中举),无愧“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莘吾门”之美誉。

民国之初,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扫荡淫寺”,为了使其免于拆毁,村人将文昌庙易名孔圣庙,并加贡圣像,与文昌齐享村人的供奉。

后来的孔圣庙无法供奉孔子,孔庙原址改作松塘村的办公点,但庙门口香火未曾有断,仍有不少村民日日在门口上香,不曾间断。

正因为村民们这种尊孔敬贤的心理,孔圣庙在乙丑年(即2009年)得以重建,是年,松塘村凭借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成功申报省历史文化名村,村人携力重建孔圣庙,历经一年多的工程,在2010年9月16日举行了新庙落成圣像开光仪式,10月4日,更是成功举办了盛大的孔圣诞纪念活动。

现在的孔圣庙,虽是重建,却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附上古代建筑的元素,因此看上去依然古色古香却又有着些许的朝气。庙堂内外墙均为青砖装成,门面中央“孔圣庙”三个大字自右向左古色古香,门框两边雕刻着当年大原所撰写的对联“书春王正月,集羣圣大成。”

庙中供奉的三座雕像,从右至左分别是孔子,文昌,魁星,三座神像均雕刻精美,色彩鲜艳,面前的香案烛台也都精致非常,而神龛边的金色雕饰以及两边小柱上的立体金雕飞龙盘绕,也极具美感。

 

关帝庙

关帝庙座落于村口,紧邻松塘第一门,位于门楼的旁侧。关帝庙原为松塘之武庙,始建年代已无可考。族史记载之最早重修年份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三月。事因同治九年(庚午),乡中贤达楚卿出宰福建凤山,次年(辛未)其子海峰(区谔良)举孝廉成进士入翰林。另有俪泉(区维瀚)因在黔(贵州)屡立军功,擢升巡抚。成族运昌隆、科名鼎盛之时,里人皆“端赖神灵默佑之功”,群情踊跃,遂将关帝庙与文庙(今孔圣庙和明德社学)大事重修,以酬神恩而壮观瞻(应秋作重修碑记)。

文革期间,因“破四旧”,关帝庙自然也免不了被洗劫毁坏的命运。村人为免神像糟毁,曾一度迁诸闲舍,形同幽居闭关,借此躲过一劫。可惜躲得了神像躲不了庙,庙前原有四角亭终被毁,亭前石柱原有翰林公大原撰书之联:祀典并文宣,汉寿亭侯隆庙享;传经诵明圣,松塘坊众荷神庥。后此石柱被挪往筑路架渠而毁失田野之间。八十年代后,港胞次第回乡省亲,见庙宇宗祠之破败情状,无不唏嘘,1987年,松塘组织全村与港澳台及海外宗亲捐款集资,对松塘村进行了一次大型的整修。整修后,有了较大变化,即今日所见之关帝庙。1993年,松塘村又再次在村内集资,对关帝庙进行小规模修葺、翻新,始为今日之齐整美观之状。

今日之关帝庙,前立有六角小亭,以六根赤色石柱支起绿色琉璃瓦檐面,名曰“翼然亭”。亭中正中间置一同石柱同色的圆形小桌,围绕着小桌设有若干石椅。亭与关帝庙门口间水泥方台为香案,内铺满香灰,插满小炷清香。方台靠墙处设一土地神牌位。香坛的斜前方,关帝庙门侧,置一焚化炉,专用于焚化衣宝所用。关帝庙入口,上有书“关帝庙”三字的石碑。门边有石刻对联,曰:“当年荡寇伏魔,布昭圣武尔辈谈忠说义,无作神羞。”

庙最里端,置一占据整面墙体的神龛。用红色丝绣帷幔装饰。神龛分为三格。中间一格为正格,较大,内置四尊神像。正中一前一后置两尊神像,两尊神像实则都为关帝关羽之神像,前座要较后尊神像稍高,皆为红面,着绿色龙纹官衣,头戴金冠。前方略高神像为行宫,后方则为坐公。坐公长期坐镇庙内不得移动,而行宫在遇到特殊庆典时,则需外出巡游,平常日子里便被置于坐公前方。关帝像的左后方置一红脸,着蓝衣,头戴金冠的神像,为周昌像。周昌是关帝手下的得意将领,其前紧邻关帝像旁置一黑色带鞍木马,为关帝坐骑。关帝像右后方置一红脸,着红衣,头戴金冠的神像,为关平像。关平为关帝之子,前则置一神牌,上书“忠义仁勇关圣帝”,神牌上附着一松柏叶。周昌像关平像两边的副格中各置一黑脸,着蓝衣,戴蓝帽的神像,为土地神。

神龛前置一长形神坛。坛面摆放着三个大香炉。桌子两角各放置一眨灯盏,烛光长明。神坛后又置一桌,称贡桌,专门置放供品用。贡桌旁设一木箱,供村民添香油钱。庙内顶部香塔缭绕,每个香塔可燃足一个月。庙内有专人每月添置新香塔,续旧香塔,常年不断。庙内两墙挂满红色葫芦状祈福卡片,皆为乡里四邻祈福之用,以护佑幸福安康。

明清以来,松塘区式族人科甲蝉联,仕宦政名鹊起,闻名遐迩,故倍视文武二帝及社学为纬武经文之主宰。庙后原有以小土墩,高不盈丈,天然生成。堪舆家言,其为黄龙结脉之处,与庙右之竹基同视为举村财帛形关之锁。由此,村人将其奉为村中之保护神,不容亵渎。围绕此庙,还有一个传说:

广州沦陷后,日寇长驱直入。一日,某兵小分队欲入村滋扰。庙侧“松塘第一门”乃入村必经之道,其时日兵刚抵门楼外,立足未定,庙外忽起旋风如巨飚,地上沙尘垃圾,道旁竹树落叶,尽卷升空。日兵被裹尘风之内,眼不能睁,步不能移。稍后旋风散去,日兵惊惶甫定,拟前行,旋风又起,如是三四次,日兵终不敢进村。一说日兵至松塘村口,军马被关二哥神像惊吓,长嘶一声,人仰马翻。日寇自揣此村有神灵庇佑,遂不敢进村,绕道离去。

其余各种传说版本和所述事件各异,但都表达出关帝为村落保护神之含义,这些传说为关帝信仰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为村人提供了心灵和精神的安稳寄托,因此,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村人必捐资为关帝庆诞,演戏酬神。戏亦必须事先定好,并于农历廿二晚开台。

六、科甲

在松塘村的“区氏大宗祠”(即五桂祠)的大堂之上,曾悬有这样一幅春联:

祖若宗,自宋而元而明而国朝,数百年科甲蝉联,四游东观,六捷南宫,继起尚无穷,岂惟乔梓双魁,棣华一榜。

孙与子,由粤官滇官黔官闵海,二千石政声鹊噪,入名宦祠,登循良传,门闾应更大,不仅参戎军幕,令尹公堂。

上联中“四游东观”是指入选翰林院任职的四位翰林:玉麟、谔良、大典、大原四人(古人把翰林院藏书的地方称为东观)。 “六捷南宫”所指的是参加礼部南宫试录取报捷的六位进士:天骥出自西乡,玉麟出自圣堂,其余谔良、湛森、大典、大原均是松塘人。

    区玉麟 清嘉庆十三(公元1808)年,戊辰科二甲进士,授吏部主事,为人正直,淡于荣利。

    区谔良 清同治十(公元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奉旨出使美国、秘鲁、西班牙,后累升至郎中、知府,并得到慈禧太后御笔“福”字赠赐(现存南海博物馆)。

    区湛森 清光绪三(公元1877)年,丁丑科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掌拟皇帝诏书),后再升为侍读(皇帝读书需要时作讲解),玉牒馆议叙,赐三品衔。

    区天骥 清光绪十六(公元1890)年,庚寅科二甲进士,授刑部主事。

    区大典、区大原 光绪二十九(公元1903)年同科同榜进士,双双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乔梓双魁”指的是次颜和庆云父子,他们皆为举人(古人把父子称为乔梓)。邦翰、次颜、庆云爷孙三人皆为“奉政大夫”。(奉祀的祠堂能称家庙,且冠以“世大夫”者,皆缘于此。)

棣华一榜”(古人把兄弟称为棣华)是指:

区大典、区大原  光绪二十九(公元1903)年同科同榜进士,双双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区若瑶、区大球、区赞森、区诰清   四位松塘举子光绪三十(公元1904)年“同榜中举”入贡。

    下联统述区姓子孙的宦迹及政绩。“由粤官滇官黔官闽海”指的是:

    区次颜  明嘉靖二十八(公元1549)年已酉科第八名举人,官至广西养利州(今广西大新县属)知州(桂)。

    区庆云  明万历三十四(公元1606)年丙午科第四名经元,官至云南顺宁府同知,历署五府二州七厅(滇)。

    区维翰  清光绪年间。官至贵州省都匀府正堂,钦赐三品花翎(黔)。

    区大原  曾外放福建候补道(闽)。

    区谔良  曾任驻美出洋肄业局总办(海)。

此外,还有不少松塘人,或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或领军从政,建功立业,成就辉煌。

    区鉴仁  清道光十六(公元1836)年丙申科副贡。

    区炳奎  清道光十九(公元1839)年已亥科中式举人。(谔良之父)

    区大登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科五十六名举人(茅岗宗亲)

    区普鸾  清光绪十五(公元1889)年戊子科中式顺天乡试举人第十八名经魁。

    区文杰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癸巳恩科副贡。

    区英彪  清御前待卫。

    区麟生  清副贡。

    区国著  清宣统已酉(公元1909)年优贡。

    区汝铛  清宣统已酉(公元1909)年优贡(后任佛岗县长)。

七、碑记

松塘村仙迹岗种松引:

昔豳公启宇,度地而相其阴阳。卫国作宫,宜土则树之榛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相因矣。我仙迹岗之挺秀也,捍卫本族,拱卫群山,成龙蟠虎踞之观,有鸾翔凤翥之势。乾嘉年间,植松数十株,撑擎风日,稍缀峰峦。时则川岳锺灵,闾涧安堵,人文荟萃。王右军殇咏之区,美荫婆娑;韩宣子誉嘉之地,考堪舆之论,义所屏风。闻父尤之言,势周全局,奈何牧童一炬,野火皆灰,猗欤惜哉。今者议集同人,共襄鼎力,植以香松,原桂阳之旧地,钱省罗山,合椒衍之周亲,情深将伯,司以老圃则桂于百年。善作善承,事必成于众志。所幸绎奠居之义,伸指团之情,蔚复旧观,并申禁约。他日英耆高会,抚乔木而盘桓;少长偕来,诵维桑而恭敬,皆由此基之矣,是为引。

 

松塘村募筑西南方塘基众路引:

尝闻张曲江创开岭道,享徂豆以千秋。霍从礼阻筑塘堤,陷波涛于五夜。劝惩具在,祸福攸分,舍命爱才,良可慨之。捐赀成美,不亦宜乎哉。我族自大埗头暨文阁岗脚及仲文华宁坊外,西南方一带塘基众路,右近圳,而左近塘。昔巳偏斜太甚,上无砖而下无石。今尤倾卸频仍,独立犹危,相逢莫避。牧童犊返,追踪嗟行道之难;樵子薪归,觌面叹修途之梗;笠屐晓风进学,常教稚子心惊;蚕缫夜雨归家,更令娇娃胆怯。且三六九十等墟,墟墟濯线,旁观则足堪虞。子午卯酉各岁,岁岁进香,扈从者转身实迫,亟宜倡修广筑,庶可易险为夷。惟度地约百余堵有奇,需费在数百金之外,谈诚非易,罢又不能。嗟嗟鞭石何人,点金乏术,譬为山竟无一篑,非集腋曷以成裘。伏愿富户贤绅,操鼓而共颁仁粟,善男信女,执瓶而各馈义浆。将见力用余三,登登并作,功成告一,荡荡兴歌。从此遵王道者,咸沐恩光;履原衢者,同跻寿域,无偏无颇。人心胥默转和平,有本有源,村脉亦悉臻畅达。睹来龙之远接,定占利路宏开;观跃鲤之飞腾,预卜文风鼎盛矣。于戏练石可以补天,凿山尚能通海。堂堂钜族,谁谓今人不及古人;小小工程,勿说此日难同往日。各宜踊跃,幸勿迟疑。

                                      清咸丰丙辰(1856)初冬募

 

松塘村疏圳筑路引:

 我村后龙,三台入脉,结局完紧,所以人丁繁衍,科甲绵延。独惜水源不长,水路不宽,故无大富。一水由新开庄,经鲁水塘而来;一水由忠心坊,经仲文坊而来,合于华宁坊,同流而去。此二水者,乃通村元辰天源之水,宜通不宜塞,宜开不宜闭。老上水道疏阔,故财帛丰盈。近年圳道不修,新开庄流下之水,不由故道,散漫入于新塘。此一水之不归怀而漫无收拾也。仲文坊与华宁坊交界处,圳道淤塞,或为墙基,或为菜圃。忠心坊流下之水,亦推出新塘而去。此又一水之不归怀而漫无收拾也。二水不收拾,则血脉壅塞,消纳不清,而财禄由此耗竭,人事由此多乖,深可惜也。此敝人所共知,而各怀隐忍,缄默不言。兹因众情愤郁,蹶然振兴。立将旧日水道疏通,开阔圳面,以五尺为度,圳外筑基路,路面亦以五尺为度,由华宁坊而直达始祖山岗脚,由岗脚而直达鲁水塘。上通新开庄,为一往来通衢之路。如此则基路卫水,水循基路,血脉流通,收束完紧,四方八面,并受其益。惟是现筑坭基,诚恐水冲雨淋,容易倾泻,致废前功。今议舂筑灰沙,栏夹基路,为长久之策。计工程不小,经费浩繁,亟须筹款以应急需。因立缘簿开签,簿到之处,务须踊跃捐题,共成美举。将见基岸整齐,成青云之大路,泉流疏浚,发纶墨之灵光,气象幸新,福力靡既矣。

                                  清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吉日

 

募捐筑砌入村圳磡石路各庙石阶引:

 尝思修道路以利行人,其功最著。妥神灵而彰诚洁,厥德维馨。今松塘第一门内通衢,乃入村之首要,而庙堂近地,尤阖境之观瞻也。在昔崎岖不整行者时有诫心,污秽杂陈,闻之共为掩鼻。人且不乐,神又何堪。兹幸乡闾俊杰,多怀乐义之心,迥异守钱之虏,频兴善举,不较锱铢。宗族均各欣欢,里邻交相羡慕。更值来岁酬恩演戏,建醮行香,家家扫径以迎宾,户户洁庭而迓圣。睹此庙涂缺憾,恶臭熏蒸,若不设法经营,尽心整饬,何以降神纳佑。视履考祥,用是一二英豪,争为嚆矢。里人福隆,首倡捐银壹佰两,先导扬镳,已立乎地,为之山之势。助兴者,苟不视财为命,定显成裘集腋之功。伏愿富户殷商,善男信妇,同襄盛事,大解金囊。勿存吝啬之心,毋泥方隅之见,行将登登并作,指日兴工。赫赫辰声,享神默庇。无偏无颇,群歌王道平平,来格来歆,预卜财源滚滚矣。各期踊跃,不尽翘瞻。

清光绪七年(1881)辛巳初秋

 


 

海舟

 

一、地图

1道光《南海县志》卷四《海舟堡图》

 

2同治《南海县志》卷二《海舟堡图》

3民国《桑园围志》

 

二、聚落与水利

1村落概况

2008《西樵旅游度假村志》第一章《建置区划》

麦村 
南宋时期,有麦、简、李、林、梁五姓人丛珠玑巷南逃流入定居,后立“五社公所”,便统称麦村。位于海舟村民委员会西南部。东与儒溪新村、南与滘边村,南临西江、北与太平三门村接界。聚落沿八米涌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瓦混合结构。面积1.16平方公里。由5个村民小组组成。八米涌按南至北走向,从村东部通过,可达官山。樵高路按南至北走向,从村东部通过,可达官山、佛山。农业主产鱼塘。村西北有河神庙(已毁)。建国前桑园围防洪总指挥部设在此处。建国初期被改为太平糖厂。1958年,糖厂迁到湛江后被拆。祠庙还有直辖麦公祠(1986年重建)。德盛公祠、云岳公祠、亭相公祠、观音庙、简氏宗祠、天后庙均在公社化时拆毁;李氏宗祠(1972年毁);不求梁宗祠、文澜书院、(部分已毁)、北帝庙(文化大革命时毁)。合作化时建立联中农业生产合作社。2002年底,户籍361户,1291人。村民姓氏有梁、麦、李、简、刘、吴、黄、张、何、萧、冯11姓。其中梁姓136户,446人;麦姓90户,315人;李姓75户,299人。 

 

三门村 

 因村由黎、余、石三姓氏组成,故名。位于太平村民委员会东南部。东与岭西村、南与海舟村、西临西江、北与太平村接界。聚落沿西江基面呈方形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面积1.1平方公里。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西江按北至南走向,从村西部通过,可达香港。西提基面按北至南走向,从村西部通过,可达太平。三门路按西至东走向,从村中部通过,可达官山。农业助产蔬菜、四大家鱼。工业以纺织和服装为主。村中有余氏祠堂、天后庙。2002年底,户籍229户,759人。村民姓氏有余、区、石、梁、姚、黎6姓。其中余姓为202户,661人。 

 

2 水利与管理

2.2.1

永乐十三年(1415),“海舟李村围溃,十堡修复”。

万历四十年(1612)“海舟旧堤被水冲割”,庠生朱泰等称其地为河伯所必争,呈请“制府另筑新堤”。

乾隆八年(1743),“李村海舟基决”。

乾隆四十九年(1784)李村又“决八十余丈,各处亦多溃决”。

乾隆五十九年(1794)六月西潦大至,“东西围坍,决二十余处,而李村冲溃百数十丈,九江、大洛口、里外围俱多溃决”,“经堵筑处围内田全浸水,四旬不退”,“东岸藻尾、林村,西岸太平、李村、九江等处俱冲陷”,“李村缺口一百四十余丈”,“围内田园庐舍,尽遭汨没”。时称:“盖自有围基以来,水患未有如此日之大者也”。[6]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海舟堡三丫基因前伐稿木,树根霉废以致渗漏坍卸,经各堡传锣抢救不及,冲决六十二丈,水刷都为巨浸,缘海舟乡高丘拒阻,分两支奔腾,南出者原仲祠前因涌成湖,北出者麦村旁天妃庙后因塘成潭,皆深二三丈不等。

 

2.2.2道光《南海县志》卷十六《江防略二·疏濬》:

 

南海围基,自乾隆四五十年以前,冲决间有,而其害不烈,当是时,报垦沙田,官有厉禁,海口出水之区,宽广畅达,江潦随发随消故也。四五十年以后,圈筑沙田渐多,重以报垦驰禁,绅富势豪与水争地,树椿磊坝,乘潮积于江心,坦角犬牙相错,海口日隘,下流日壅,故加高培厚,基工虽日益固,而江潦迭至,注泄莫从,蓄怒煽威所向,基围披靡,自乾隆己亥一大浸,甲辰一大浸,甲寅一大浸,十六年内三大浸;嘉庆癸酉一大浸,丁丑一大浸,己丑一大浸,十七年内又三大浸,水患之大且频,以此明臣之谓利害在人者,兹其是矣……

 

2.2.3阮元:《新建南海县桑园围石堤碑记》,《桑园围总志》卷五《庚辰捐修志》。

 

顺德、香山、新会下游之海变而为田,愈久愈多,下游之田既多,则上游两江之水难速泄,以难速泄之水抱不复加高之田,水高田低,且以不坚之堤捍之,乌能不陷而溃哉。

 

3 修筑堤围记载

2.3.1顺治《南海九江乡志》卷一《堤围》:

李村围属海舟堡,分居本乡上游,向被水割,围内崩险几尽,经朱太一、朱石室两公倡呈制台,下议须退数十丈,别创一基,方可免患,定议计三百丈有奇。以十堡计亩派筑。本乡分下该一百一十丈,筹划已定,排户尚多,推诿迨已。未冬,吴五云公登甲榜荣旋,恳邑侯罗公万爵委佐官诣督,数日,圩工告成。后三载原基尽没。

 

2.3.2《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卷十二《杂录》

万历末,海洲水割,圩院崩陷几尽。海洲居桑园围全围上游,封君太一公(凌冲)时为诸生,亟与文学石室公(遐)唱率里排,上言制府张公鸣冈,谓此堤逆障洪流,为河伯所必争,须退百数十丈,别(并刃)一堤,折旋让之,方可免患。制府确勘,报可,遂定议计基三百余丈,以十堡通工派筑,后承邑令罗公万爵委佐官督理,数月圩工告成。未几,原基尽没。

 

2.3.3康熙《南海县志》

万历十四年壬子,九月十六日,海舟下墟基坍陷几尽。生员朱泰一朱石室等倡通围里民呈张制军鸣冈,檄海防晏据忠履勘。晏采舆论勘覆,谓此基逆障洪流,为河伯所必争,须退百数十丈,别(井刃)一基,乃可免患。制军允行。遂饬里民计亩派筑新基三百丈有奇,县令罗万爵委佐官监工,数月工毕,越三载原基溃没。今三丫基是其遗址。

 

2.3.4《桑园围总志》

 万历末,海舟堡下堤湍激陡立,势难久支,文学朱泰等?请制府于海舟界下加筑三丫堤,堤成垂七载而原旧堤决。

 

2.3.5《桑园围总志》卷一《甲寅通修志》

其李村之基曾经甲辰、甲寅两度冲缺,李村修筑已竭,经营以强弩之余,当滔天之势,是以溃决较他处更宽,而修筑亦较他处更难。念此溃决之际,坟墓田庐,多被冲没,乡村老稚,亦被淹浸,稻粮百植,牲畜池鱼,尽遭漂荡,以及往来搬移,船只转运,白日墟市全无,昼夜宵小抢攘。所糜费者,奚止百十万金,而流离失所,种种祸害,何可胜言。

 

2.3.6《桑园围总志》卷三《丁丑桑园围续修志》

嘉庆二十三年夏六月 温汝适 《后修堤记》

……癸酉决稔横两乡基,咸谓其地水心生沙,昔平今险。丁丑岁,决海舟之三丫基,则本属险工,岁修(木建)石不如法,又闻其处因修补堤岸,伐大树数百,易银以给工费。岁久树根蠹朽,竟致坍决。因小失大,尤堪骇异。……然余颇闻近年来西潦岁至,汹涌异常,则岁修最要。向例虽责成各堡分段认修,而实无一定之项,临时措办艰难,往往有名无实。倘可借帑生息,庶几岁修可恃,民庆更生乎。……至六月初旬,工乃竣。五月二十日,西潦盛涨,风雨交至。新堤一百八十丈,稳固无虞,惟麦村旁旧堤间有坍卸,即抢筑坚实……

 

2.3.7《桑园围总志》卷三《丁丑桑园围续修志》

嘉庆二十四年二月 《潘澄江跋》

予惟三丫基工,较之甲寅李村决口更难为力,李村决口,极深不过一丈,其浅处则数尺水耳。今则南北两湖水深俱二丈有奇,长椿沙石坍卸至再,始得结实。并绘图注说,禀蒙如议,挨月基通筑,而月基泥沙各半,半杂以桑枝草束,必需拨去浮料,换以净土,雨倍其工,庶几?事。每有兴作,必(偕同事石崖何世执谒见温六先生请示机宜……

 

2.3.8《桑园围总志》卷三《丁丑桑园围续修志》

《筑复三丫基及全围碑记》

……丁丑五月,西潦涨发,九江、河清两乡始则外基不保,继且内围坍卸,仁和里、永安门、牛牯路各险,方抢救幸免。而海舟之三丫基竟以决告矣。一昼夜间,围腹盈溢,沙头、龙江诸堤及吉赞横基皆反溃向外,而围中泛滥,曾不稍消,人口田庐,多遭伤坏,淹没二十余日,不克胥匡。蒙大宪轸念民生,据情入告,赈缓兼施,并请旨赏借本管基段十二户帑项五千两,暂筑月基以护晚禾,嗣复为长久计。再请借帑八万两,发南顺两邑当商生息,岁给四千六百两为通围修筑之用。……惟月基之筑,浮松卑薄,仅救一时,非筑复大堤,无以为异日岁修之地。十二户方筹还前借帑项,于巨工断难独支,即各堡坍卸基段,责令自修,恐苟且塞责,列宪深以为念。遴委吉明府偕南顺闳王两邑侯会勘设处,檄饬通围并力从事,照甲寅大修之例,五成劝捐,共得银二万七千余两。命瑾等五人董其役,事关桑梓,不容诿谢,即于是年十月兴工,至今年六月始克事。溯桑园之决,自宋元以来迄国朝,不胜屈指,而修复之难,无有如今日者。盖戕牁江自端州出峡,建瓴南下,越百余里为石旗诸山所阻,激而东驶,三丫基正受其东折之冲,有明万历四十年文学朱泰,谓其地为河伯所必争,愿请护筑新堤,堤成而旧堤溃,新堤者,即今所溃者也。国朝雍正乾隆间,中丞傅公、方伯陈公皆命采石修筑,胥以湍怒难制为尤。盖地当最冲极险,以故堤身一决,溢流【氵顶】佞,奔溜【石爽】错,视他处所溃,冲突更甚。且决口内阨于高丘反复,南北岐射,甜而成湖,深者三丈,浅亦二丈有奇,比之曩时李村决口,较难为力矣。受命以后,阖围绅士相视机宜,悉谓旧堤必不可复,因依傍月基,跨南北湖规而内绕,以避决口之深。旧堤所决六十二丈者,新筑计百十二丈。其间填塞南湖,施工最巨。堤成高皆二丈,面阔丈又二尺,其底则当南湖处十二丈,他亦不下八九丈,既先其所难,遂以次及其所易,吉赞横基则筑复原址,各堡决口及曾经抢救诸堤,请官勘估,交各堡绅耆修复,鱼塘之害于堤者塞之,卑薄处概加高厚……

嘉庆二十三年

基务总局首事

简村堡 举人罗思瑾

九江堡 举人岑诚

镇涌堡 训导 何毓龄

河清堡 举人潘澄江

先登堡 举人梁健【金羽】

 

2.3.9《桑园围总志》卷五《庚辰捐修志》,合围《修筑章程》:

一拟总理两人,在河神庙设局办事。南邑十一堡,大堡公举两人,小堡公举一人,以分派各段公所知理。比如修某堡基段,必以别堡之人督理,以昭公慎,在该堡绅耆选举公正谙练办理,其贪婪不职,及托故悮公者,听众辞退。仍要该堡另选报充。至应议酬劳,系该堡自行酌送,毋得将此番义助银两开销。

一拟督办之厂,将全围分为七大段。每段借祠宇为公所,另搭小厂,以督工作。九江以下至甘竹为一段,河清、镇涌两堡为一段,海舟堡自为一段,先登堡自为一段,吉赞横基为一段,百滘、云津、简村三堡为一段,沙头至龙江为一段。系因基势利便,庶易报销。每段公所设首事二名,司事二名,火夫一名。其首事应修金,该堡自送。司事、火夫工金,系公所报销。各段火足银两,则首事与司事等均一并开报。

一拟九江、沙头、简村、海舟、先登五堡,皆为大堡,要每堡举出首事二人,百滘、云津、河清、镇涌、金瓯、大桐六堡,皆为小堡,要每堡举出首事一人,共得一十六人。因人择地派放,毋得以本堡之人争执,要承修本堡之基。公所计七段,用去一十四人,尚余二人,留总局帮办各务。

一拟各段土石兼施,先后兴作,所有石砧、石角、船只,俱要到总局执号,听总理丈量明白,给与水号、石数,照票一纸盖用戳记,派交某段公所收领,自无冒开情弊。其士工按字号、人数,逐日支销。总理不时分段巡察,倘有虚假,应即禀官追究。

一拟各段工作,勘明某处应砌石砧,应傍基脚,计长多少;某处至某处,应加土工培厚,计长多少,要筑阔多少,绘图贴说,实贴该段公所,俾如式照办,毋致有悞。

2.3.10

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二《甲寅通修志》:

海舟堡李村李继芳、李复兴、李高、梁税佑、黎、余、石七户经管基,自先登堡龙坑分界起,至盘古庙止,计长三百八十六丈一尺。

 

2.3.11

同治《桑园围总志》卷十一《甲辰岁修志》:

李继芳户基自龙坑分界起,至李复兴止,计长壹百六十丈,基身渗漏卑薄,今加高二尺,用灰舂实培厚,共用工料银壹百叁十壹两贰钱。李复兴高户基,自李继芳分界起,至梁税佑止,计长五十五丈七尺,基身卑薄,内渗漏叁十丈,用灰舂实培厚,共用工料银伍拾两正。梁税佑基自李高分界至黎余石止,计长叁十二丈八尺,加高一尺五寸,渗漏用灰舂实,余俱培厚,计共工料银贰拾两零五钱贰分。黎余石基自梁税佑分界起,至梁万同止,计长叁百三十二丈八尺,基身渗漏,临河陡险,今加高二尺,所有渗漏,用灰舂实,一律培厚,共用工料银肆百零五两九钱八分。

 

三、宗族

1海舟堡姓氏概况

光绪年间《南海氏族》

海舟堡李村乡三十图九甲李复兴户

李秀邦族合族男丁二百零一名,银六两零三分。

海舟乡三十七图十甲、三十图八甲、九十三图十甲梁德彰、梁椿、梁显时户,云津、大桐统计在内

梁韶凤祖合族男丁五百二十一名,银一十五两六钱三分。

李村乡三十图四甲余尚德户

余才盛祖合族男丁二百八十一名,银八两四钱三分。

仁厚乡三十图六甲梁天祚、梁永丰、梁大有户

梁良儒祖合族男丁六十一名,银一两八钱三分。

同乡三十一图九甲梁昌户

梁君举祖合族男丁三十一名,银九钱三分。

李村乡三十一图十甲李继芳户

李士杰祖合族男丁一百四十三名,银四两二钱九分。

田心乡三十一图七甲、八甲李文兴、李文盛户,李南隆、李有年户

李两岸祖合族男丁七百二十名,银二十一两六钱正。

海舟堡冠甲乡三十一图九甲昌户、天祚户

梁宗溢祖合族男丁九十五名,银二两八钱五分。

沙尾乡三十一图三甲冯永盛户

冯德耀祖合族男丁二十七名,银八钱一分。

漖边乡三十图六甲万成户

温大云祖合族男丁六十名,银一两八钱正。

滘边乡三十图五甲荣隆户

梁原仲、梁日辉祖合族男丁一百一十二名,银三两三钱六分。

麦村乡三十图十甲、另甲志成另户

潘明尚祖合族男丁十名,银三钱正。

滘边乡三十图七甲黎礼敬户

黎从伦祖合族男丁四十名,银一两二钱正。

同乡三十一图四甲谭税长户

谭志宗祖合族男丁一百二十一名,银三两六钱三分。

滘边乡迁槎潭乡三十一图四甲谭税长户

谭以信祖合族男丁三百六十二名,银一十两零八钱六分。

田心乡三十图九甲李常兴户

李智甫祖合族男丁二十名,银六钱正。

滘边乡三十图又四甲梁税满户

梁韶举祖合族男丁一百四十一名,银四两二钱三分。

同乡三十图三甲冯俊户

冯荣翁祖合族男丁十名,银三钱正。

同乡三十图五甲荣隆户

梁原仲祖合族男丁一百零一名,银三两零三分。

 

麦村乡三十一图二甲简其能户

简俊卿祖合族男丁六十名,银一两八钱正。

麦村乡三十图十甲李遇春户

李宗甫祖合族男丁一百一十名,银三两三钱正。

同乡三十一图六甲林彰户

林可达祖合族男丁一十三名,银三钱九分。

同乡三十图二甲麦秀阳户

麦直翁祖合族男丁一百五十一名,银四两五钱三分。

滘边乡三十图五甲梁孟朝户

梁珍举祖合族男丁一十七名,银五钱一分。

麦村乡三十图一甲梁万同户

梁不求祖合族男丁一百六十一名,银四两八钱正。

李村乡三十一图五甲黎世隆户

黎沙冈祖合族男丁一百一十四名,银三两四钱二分。

同乡三十一图一甲石中藏户

石文乐祖合族男丁一百零六名,银三两一钱八分。

 

2图甲 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九《癸巳岁修志》

海舟三十图

一甲梁万同,二甲麦秀阳,三甲冯俊,四甲余尚德,又四甲梁税满,五甲梁孟朝,五甲梁荣隆,另柱梁义诚,六甲温万成,六甲梁天祚,六甲梁大有,又六甲梁仰,又六甲黎大杰,七甲黎礼敬,八甲梁桩,九甲李常兴,又九甲李复兴,十甲李遇春。

海舟三十一图

一甲石中藏,二甲简其能,三甲冯永盛,四甲谭税长,五甲黎世隆,六甲林璋,七甲李文兴,八甲李文盛,九甲梁昌,十甲李继芳,另户蒋良材。

 

3三门村宗族

3.3.1余氏

三门村余、石、黎三姓中,以余为大姓。据《南海西樵余氏族谱》记载,余氏始迁祖才盛由仟村分迁李村乡居住,今三门村内其多是英举子孙,有小部分是英德子孙。

 

 

三门村编写《余氏族谱》的余继业先生所提供的余氏旧谱残本中《重修族谱序》(时间不详)

先祖演公闽人也。于唐德宗时避黄巢之乱,自同安迁韶武之光泽。二世从公避五季之乱,自光泽迁徙广东省韶州之曲江安居十有二世。五世靖公是北宋名臣,幼年就读期以有立步远游寻师千里。备历险阻,志字十载。为人资重刚劲,博学强记,举凡经史子杂,阴阳律历,禅经道典无所不通。天圣二年举进士,授赣县尉,后历任秘书校、集贤校理、右正言知制诰等朝宦。庆历年间余靖直言敢谏,支持行政,先后受命三次出使契丹,运用外交手段折服雄居一方的辽主。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和边邑的安宁。他两度被贬,曾隐居故里韶州,更多时候历任过赣县、湖口、宣州、新建、筠州、泰州、吉州、庆州、潭州、青州、广州等地的地方官。皇佑四年侬智高南甲峒蛮合兵寇边。余靖奉令经制南事,两平蛮寇。岭海晏平,晚年宋仁宗曾加封他为尚书左丞、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抚使,又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宋英宗拜他为工部尚书,议日襄,著有《武溪集》传世。靖公光辉史册几。我余氏子孙亦引以为荣,均以风采为好。宋朝末时元兵于丙子年五月,宋端宗即为于福建之福州,元兵追逐,帝乃入粤。六月韶州、广州普陷。十一月尾,师箕公(演公之十二代孙)携五子并各属南走而避陆行至封川县城北七十里荔枝山,被困三昼夜,后截木乘桴而下至仰船江大风散筏,是以分居新会县各乡。后椿老公携四子徙迁南海县志西樵儒村繁衍生息,历经数代,才盛公于明朝万历年间迁徙李村乡之三门,养鸭务农,与黎、石二姓为友,共创三门繁荣,为三门成村奠定根基。忆当年旧社会同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盗贼如毛,圩头市镇烟赌林立,弱肉强食,蔚然成风,祖輦弱小人稀,更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态。更有甚者,个别不小子孙,在外惹事生非,导致火烧宗祠之微戒。

 

3.3.2李氏

李村的始祖要追溯到海舟堡田心村的治成公,据族谱的记载:“始祖讳治成公,由鹤山县鹿洞莲塘乡分支。原籍南雄州珠玑巷泙都。大宋朝升为广州府总领,卜居海舟里田心乡。”到治成公的曾孙智甫公,迁居至于田心海滨。智甫公生三子,安邦、文邦、秀邦。秀邦之子宗威公迁上李村。宗威公生师祐,师祐生西璧、西清。西璧迁李村头一社,西清迁李村九甲三社。

 

《李氏族谱·序》(抄本):

尝思水流不竭源系怀思木发其繁本宜洞悉派分燕尾须知源自何来族启鸿钧当念本根伊始抚今思昔虽百世犹可推详由迩追遐纵千秋仍能察核左昭右穆原不易之规模大宗小支开无穷之世代若但泛言璞玉遑知出自昆山如徒系考珠玑只解分从庾岭则尊卑罔识乡闾难免疾先之讥新故莫名祠庙必至倒颠之诮爰采披蒲之法兼陈削竹之词缉就编章撮其简要上追远祖下启后人鳞次详明胪分清晰俾黄童白叟得以一目了然使野老村夫不克逞头自大此绵长□□自然知厥所亲但愿依样葫芦庶几有条不紊是为引

光绪七年岁次辛已 二十三世孙星辉手著

宣统二年岁次庚戍 孟冬吉旦 再加增订

四、神庙

1. 南海神庙(又名河神庙)

 

南海神廟 在海舟堡李村上墟基外俗稱洪聖廟亦稱河神廟乾隆六十年桑園圍閤圍公建道光己酉年重修光緒戊戌年将地基增高再行改建

4.1.1馮栻宗撰《重修南海神廟碑記》云:

桑園圍當西北兩江之衝而西江洶湧尤甚每嵗盛潦之來陽侯罔象激浪鼓風肆放奔騰其勢莫禦故昔人於李村上墟擇地特建南海神祠鎭之祠創於乾隆甲寅至道光戊申重修當嘉道間大官請帑勘基旌麾屢涖瞻拜宇下莫不懍神之靈自道光乙巳迄今厯五十四年大水洊至他圍往往十缺七八而我圍獨完又莫不荷神之庥以故圍内南順十四堡縉紳嵗以仲春祈祀季冬報賽意至誠典至重也顧溯戊申重修以來閲嵗已久捔瓦腐泐日就傾圮且基址低下頻年西漲浸灌堂階非所以揭䖍妥靈栻宗曩年倡修圍志披閱廟祀一門已皇然思有以新之去嵗丁酉領帑大修基段工次爰商之同人蘇司馬廷鑑劉廣文文照李廣文錫培等擬將本圍公箱存項相度重建衆情歡悅僉曰可今嵗戊戌二月祀神之日復集衆定議公舉簡村陳紳啟沅董其事於是諏吉三月經始材欲其良工欲其堅地增而高遷而上欲其崇祠旁添置神欲其宜隨以是年十月告竣共費白金壹萬零九百餘兩是月乙未日落成闔圍薦馨於祠矞矞皇皇有嚴有翼庶幾答靈貺而邀庇焉雖然神依人而行韓昌黎扶胥廟碑極筆鋪張而於刺史孔公之惠政敘述較詳誠以人事旣盡神始降之福也桑園圍自嘉慶後厯荷皇仁賜帑培修我圍内人誠能同心戮力未雨綢繆鞏隄岸以重其防固牐竇以爲之限則受福有基神必垂鍳而默相之然則安瀾之慶豈可倖致哉至斯祠臨江而營後擁樵山前挹水外諸峯岀門而望波濤浩渺煙雲變幻帆檣岀沒魚鳥翔躍皆備極耳目之勝足爲神娱并有躑躅流連而不能已者因記興作巔末而并及之(宣统《南海县志》卷六)

 

4.1.2余殿采等《通修全围节略》(节录):

众谓:救灾备患,固以人事为先,而名山大川,必藉神灵镇奠,南渎尊神声灵赫濯,吾粤受荫,尤为显着,亟宜崇祀,以肃明禋。乃另设簿劝捐,择地于李村新堤之傍,创建庙宇,以迓神庥。庙成,蠲吉呈请藩宪率同郡伯、分府、南、顺、三水各邑侯,诣庙拈香。(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一《甲寅通修志》)

 

4.1.3《陈藩宪拨沙坦充祀典示》(节录):

两邑绅民共捐银五万两,合力大修,全围藉固。事竣,蒙藩宪谕,令于李村新基外,建立南海神祠,为全围保障。落成后,复蒙各宪亲诣行香,题留颂祷,声灵远播。不特全堤藉庇,即南顺两邑上下村庄往来筹议堤防事宜,亦得有托足驻宿之地,洵为千古不可易之香烟。(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九《癸巳岁修志》)

 

2三门村天后宫

4.2.11996年重建天后宫序 黎德强撰写(碑存于三门天后庙内)

天后宫始建于大明年间,原属太平、三门、麦村、简家等乡村之重点文物,历史悠久,神威显赫,久负盛名。历史传说某年,西江洪水泛滥,基围堤缺,水淹村落,杂物四漂。每到夜晚,白沙岗孖榕树下,一物体珠光璀璨,熠熠生辉。人们好奇,扒艇去看个究竟,方晓得是尊神像,貌若天后娘娘,天赐神缘,简家先辈数人意欲接娘娘回村供奉,但难以抬动神像,随后三门数人亦去抬之,一抬便起,人们心感神意不可违,于是建庙于三门村,盛待香灯……从此,天后娘娘施法镇江,纳天地之正气,感日月之精华,神恩浩荡,祥光普照,民丰物阜,社稷安宁,善信祈求,无不应验,故香火鼎盛,威名远扬播,岁值正月,各村依例接娘娘回村供奉,俗称行神,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安宁,每逢神诞,念经打□鼓乐齐鸣,异乡藤欢,实为各村一大盛事也。

 

4.2.2

2 011年8月2日 太平三门村余继业先生访谈记录 转引自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

旧时某年夏天天热,村民经常在三门附近的埠头乘凉。那一年水大,有个天后公的神像可能旧时从广西上面顺流而来的,被隔壁麦村简家的人捞到,为怕惹事,就把它收埋在了附近的白山岗(音译)。村民晚上乘凉的时候,发现埋着天后公神像的地方一直在闪闪发光。于是几个村民便约同白天去开挖,结果就挖出天后菩萨的神像来。天后神像是樟木做的,有人身那么高。村民帮神像穿上新衣,并把它抬回来。半路上抬神像的村民在现在的庙址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把天后放下,考虑把神像抬去哪里,谁知道,像再去抬太后的时候,怎么也抬不起来了。因此,就是这个位置建起了一间天后庙。

五、其他

安澜社学会簿(节略)

会例列后

一 通乡共联得义会九十六份,分为癸酉两会,照后计算偿之。投标以银多者得会,每会定例二人标收,至五年收足会本银十大元之后,每年每会定例四人标收,倘有同标,先开先得。其所投之息,均通融收入部内,生揭收贮。

一 会本以连收十大元为满。定以一年两会,每会科银一大元,重□司马秤兑,俟其陆续生息,随次第依照会例偿之。

一 会期定以递年三月九月初一日午刻为期,风雨不改,闰月不算。至期各友务须携足银两,并会部亲赴会所完供投会。倘若外出及偶有要事,亦须着人携银到会所兑供。如临期欠供,除罚出会外,所有已前供出之银,及日后所长会息,分毫与彼无涉。

一 会期科银俱要现银现钱,不得按押。如将首饰物件作按,即照临时不供例罚出会外,本息均与彼无涉。

一 收过会者,下会不用供养,惟遇会之日,仍要携部到会所,当众登注本日收会之人名,并照会部分派胙肉。

一 凡生揭会银,不得以住屋为按,务要写立田塘桑地,并伊族绅耆签名画押预先十日将按业报明,查系无重典重当者,方许生揭。如有此等情弊,不预先报明,纵有重典重当,其按业仍归社学。至届会期不交租利,即将原按物业开投抵足,例在必行,毋得狥庇。

一 每年每份不论已收未收者,均永远颁胙一份,以示鼓励。

一 会银年长日久,虑有拖欠之处,务必通知会内各友大家公同讨取,不得【上山下而】责值事之人,至值事之人若将契券私相授受,及私挪银两,查出倍罚赔偿,并永远革出,不许颁胙,另推贤能管理。

一 值事理数之人,凡遇生揭银两不得做中担认,恐滋弊,实有误会内本息银两。如违罚银五两,例在必行。

一 乡内各族分为元亨利贞四股,每股管箱一年,周而复始。其管箱人员系由该股公举,倘有亏空箱内银两,惟该股是问。必须数目清初,下手方得收接。现当众大地堂梁税满 梁万朝执得元股冠甲坊,仁厚乡黎礼敬执得亨股,梁荣隆良田乡温万成执得利股,大巷谭槎潭谭马永盛执得贞股。永远挨次轮管,毋得推辞。

……

催收值事:元股梁允铨、梁珍广、梁士铿

          亨股梁蕃江、梁锐、黎锡福

          利股梁怀谦、梁权新、温升祥

          贞股谭逊轩、谭焯珊、冯俊国

 

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三月初一立


大同

一、地图

1同治《南海县志》卷一《大同堡图》

二、村落概况

1宣统《南海县志》卷三《建置》:

大同堡,在省城之西南,距省城一百一十里。东至磨熨基汛,与沙头堡、九江堡相界;西至陈仲海,与下金瓯堡界;西南与镇涌堡界;北至西樵山脚;东北与沙头堡界;南至武帝庙,与九江堡、河清堡相界。堡内分五社。一社村六,曰村尾(今又名绿涌乡),曰井头,曰大塘边,曰上巷,曰新基,曰新地(旧名灰部)。二社村八,曰磺矶(兼镇涌堡),曰淇洲(旧名歧洲),曰径边,曰敦根,曰长□,曰茶根,曰古巷,曰腾龙(旧名藤村)。三社村六,曰柏山,又名冈尾,曰街边(魏志作佳边,误),曰番村(又名番山),曰完美(旧志作园井),曰坑表,曰锡龙里。四社村八,曰朝山,曰牌楼(又名郭村,旧名卢村),曰西边,曰寺边,曰闸边(旧名大茂),曰竹园,曰澳表,曰石龙里。五社村八,曰显乡(旧名凤山),曰蓼冈(旧志作廖冈),曰高浪,曰苏洲,曰水北,曰凤林,曰隔冈(又名凤台),曰富贤。村凡三十六。

 

2《西樵旅游度假村志》第一章《建置区划》

大同村 

    位于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南部,官山城区南部5公里处。东与显岗村,南与九江敦根沙咀村,西与朝山村,北于七星村、大同城区接壤。下去面积7.7平方公里。

    民国16年(1927年)属一区大桐堡。35年为大同乡。1953年属于九江区大同南乡。1957年撤区并乡时属于西南乡。1958年9月,为九江公社大同大队。1961年8月调整社队规模,成立大同公社,分设绿涌、柏山2个大队。1963年2月,撤区并社,又合并为大同大队。1983年底改置为大同乡。1987年改为行政村。1989年体制调整,将行政村改为管理区。1994年3月划入西樵山旅游度假区。1999年5月,设立大同村民委员会。大同圩为大桐堡四乡的中心集市,逢一、六为圩日。

    大同生产塘鱼、蚕茧、赶着、桑苗、荸荠、花木等。大同桑苗具皮青、枝密、叶厚、耐旱、抗病力强的优点,畅销国内各地桑蚕区。大同马蹄(荸荠)、大同宣粘,曾为大同农业特产。荸荠具皮黄形圆、肉质爽甜的特点,大同宣粘,质地优良,米身坚细,饭味香滑爽口。

    2002年底,户籍1261户,4773人。农业用地总面积为5446.60亩。经济总收入24900万元。工业收入14100万元。农业收入2700万元。人平均分配7406元。辖大同一村、大同二村、大同三村、大同四村、新社、圆美、腾龙、长庆、槎根、柏山10个自然村。

 

大同一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西部。东与大同二村、南、西与腾龙村、北于大同城区接界。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聚落沿大同灶岗呈环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新庙涌按西至东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大同墟在村内。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工业有五金和电器。村内有竹林程公祠。2002年底,户籍85户,340人。村民均为程姓。

 

大同二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东部。东与显岗村、南与大同三村,西与大同一村,北于大同城区接界。由3个村民小组组成。聚落沿大同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工业有五金和电器。祠庙有戴氏大宗祠、天后宫、敬白郭公祠、陈家祠。2002年底,户籍100户,430人。村民姓氏为戴、郭、陈三姓,其中戴姓有40户,170人。

 

大同三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东部。东与显岗村、南与大同四村、西、北与大同二村接界。由2个村民小组组成。聚落沿新大同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农业主产鱼类、蔬菜和禽畜。工业有五金和电器。2002年底,户籍100户,450人。村民均为程姓。

 

大同四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显岗村、南与长庆村、西与大同二村、北于大同三村接界。由三个村民小组组成。聚落沿大同旧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大同旧村道按东至西走向,从村中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和禽畜。工业有五金和电器。祠庙有太函程公祠、罗山程公祠。2002年底,户籍150户,630人。村民均为程姓。

 

新社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西部。东与长庆村、南与腾龙村、西、北于柏山村接界。聚落沿着柏山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新社涌按西至东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存到按北至西走向,从村西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祠庙有一如程公祠。2002年底,户籍55户,220人。村民均为程姓。

 

园美村

曾称园井。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西部。东与新社村、南、西与柏山村、北于腾龙村接界。聚落沿柏山村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圆美涌按西至东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大同存到西北走向,从村西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祠庙有政夫郭公祠、三元祖庙。2002年底,户籍55户,220人。村民均为郭姓。

 

腾龙村

旧名藤村。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西部。东与大同一村、南与长庆村、西与新社村、北于大同一村接界。聚落沿大同旧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腾龙涌按西至东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大同村道按西至东走向,从东村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工业有五金。2002年底,户籍65户,260人。村民均为郭姓。

 

长庆村

曾称灰部。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九江敦根村、南、西与腾龙村、北于大同四村接界。聚落沿大同旧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长庆涌按北至南走向,从村北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村内有太如程公祠。2002年底,户籍40户,170人。村民均为郭姓。

 

槎根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九江敦根村,南、西与柏山村,北于长庆村接界。聚落沿大同旧村道呈块状分布,坐北朝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槎根涌按北至南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大同存到按南至北走向,从村北部通过,可达九江。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有郭氏高轩书舍。2002年底,户籍30户,100人。村民均为郭姓。

 

柏山村

位于大同村民委员会南部。东与圆美村,南与朝山村、西与朝山番山村、北于大同一村接界。由10个村民小组组成。聚落沿樵柏路呈块状分布,坐西北朝东南。建筑物多为砖木、混合结构。柏山涌按西至东走向,从村南部通过,可达九江。樵柏路按北至南走向,从村西部通过,可达九江、高明。农业主产鱼类,蔬菜,禽畜。工业有五金电器,纸品。祠庙有傅氏大宗祠、领南傅氏宗祠、林氏宗祠、逸南傅氏宗祠、感应庙。2002年底,户籍480户,1800人。村民姓氏为傅、林2姓,其中傅姓有400户,1500人。

 

3程四苏:《西樵大桐地名之由来》,《南海日报》,2004年1月15日。转引自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社会变迁》。

西樵镇里有四个乡(大同、显岗、朝山、七星),分布在西樵山下之南片,称大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它的得名,是与南海一位历史人物有联系;此人姓程,名昂,字中立,号卓轩(公元1091至1151年)。原籍河南嵩县(两程故里)。系南宋理学家程颢(夫子)之嫡孙。宋徽宗时,官奉直大夫、宣议郎。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寇入侵,汴京陷落,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康王南渡,即皇帝位(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是时,程昂为逼战乱,携家人辗转南迁至广东南雄县,寓居珠玑巷。三年后,再避荒谋生,在公元1131年,再南迁广州府南海县,落脚西樵山之南,相土奠居鼎安坊(古地名)。其长子尧章(公元1129-1183年),自幼好学,天资聪敏,立志弘扬理学。在南宋孝宗时,官赠评事郎。做官不久,因父病重,遂辞职返乡,侍奉老父,以尽孝道。父卒后,葬于灶岗,搭建庐墓守孝三年;而墓旁生一株梧桐树长势高大,后人以为孝感所动。为纪念尧章之孝道,而把地名鼎安坊改为“大桐里”。

自南宋至元朝初,南雄珠玑巷寄寓的中原和江南之居民,由于避换谋生、避胡妃之祸、避元兵之乱,从珠玑这个中转站先后百多次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而落籍到大桐或落脚异地分支再到大桐的,有众多姓族。先到的依岗近水而居,后到的都散居在田野。历经南宋、元朝、明朝、清朝,由于先民们不惧艰苦,垦荒土地,开挖鱼塘,修筑堤围;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人口又不断增加。当时,大桐立为卅一图甲,隶属西樵管辖,称大桐堡(即南海县第七区大桐堡)。后来,又由于历史原因,九江之敦根乡也划入过大桐堡。

至晚清时,大桐堡重建大桐书院,改向北,坐望西樵山。当时受康有为“大同”思想影响,修改大桐书院名为“大同书院”。到民国时,大同书院已成为大桐堡之政治文化中心地,为公所办公议事之用。使用大同地名流行,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唯有邮政之邮戳保留大桐两字,旅居海外的乡亲同乡会都留有大桐之名。

 

4大同与九江的关系

2.4.1万历《苍梧总督军门志》卷十三《兵饷》

肇庆府岁遇南海高要等民,在封川文德乡起,至高明县都含海口止一带水埠捞鱼船户,各报立湾埠装捞鱼苗发卖,若水势平顺,鱼苗全聚为上簰,纳银五钱,水急流散,鱼苗少聚作为下簰,纳银二钱五分,俱于三月初旬赴府纳银,每船给牌一张,照往原报湾埠装捞,六月终罢散。岁该四百余两,除补纳德庆封川高要河伯所无征鱼课米外有余,凑给德庆泷水等处哨堡打手工食。

弘治十四年总督右都御使刘 题行

 

2.4.2光绪《九江儒林乡志》卷五《经政略 鱼饷》

(编者按,该段文字“夫九江濒海”之后的文字承自康熙时期的《广东新语》)

九江人多以捞鱼花为业,曰鱼花户。鱼花产于西江,取者上自封川水口,下至罗旁水口,凡八十里,鱼花之步凡数十步,皆有饷,鱼花户承之,岁纳于朝。又九江之地如棋【木平】,周回三十余里,其黑脉者,堤也;方罫者,池塘也;池塘之水,养鱼花者十之七,养大鱼者十之三,养鱼花水浊,养大鱼水清,视其水色,则知所养为何等鱼也。地狭小而鱼塘居半,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蚕,其土无余壤,户鲜游民,盖风俗之美者也。虽然,人知九江养鱼之多,不知九江养鱼独承鱼饷之重,即知九江独承鱼饷之重,而不知九江运鱼往卖诸多受制之弊之不堪言也。夫九江濒海,搤西北下流,地【上穴下瓜】而小,粒食维艰,居民恒筑漥为塘,一乡之中,塘居其八,田居其二,人之为农者少,终岁惟殚力鱼苗,自前明承设鱼埠以来,始不过有埠八九十所,日繁月盛,多至九百所,由步捞鱼,得鱼上塘,曰装家;从装家买鱼,养于鱼花塘,俟成□□,取以售卖,曰造家;从造家买鱼养于大鱼塘,至满尺后,或岁暮涸塘鬻于墟市,曰耕种家,乡人虽有二十余万,然士农商贾之外,非装家则造家,非造家则耕种家,故谚曰:九江沽客,鱼种为先,左手数鱼,右手数钱,盖言养鱼者多也。

 

2.4.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二,“鱼花”条。

其鬻于近者鱼花大,远者小。日以米汤和鸭子黄饲之。又数易以生水,其在舟中者,则舟旁两水车,昼夜转水,使新水入舟,故水不留。

 

2.4.4光绪《九江儒林乡志》卷五《经政略 鱼饷》

夫吾乡生业,大半皆在于鱼。然鱼花虽多,而造养多穷困矣。况向所承纳者,其外埠多有鞭长不及之虑,为他人占夺者已有过半。今仅存龙川南雄两埠,余俱失无可考。即鱼埠亦久不设,于封川处捞峡下鱼者,止存数所耳。峡上则更不必问也。长洲就本吾乡鱼埠,其人皆吾乡遗种。今则世业于其地,反成土著。虽皆能道吾乡事,然俱不复有故土之怀矣。故造鱼之法,向所不传于外者,今外人多能之。生命攸关,自宜维持补救,不可听其日坏。

 

2.4.5

1925《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

广东出产桑苗最多之区,为鹤山之麦村,南海之西樵,顺德之容奇,尤以鹤山为最多,约占六成,南海三成,容奇一成……

 

三、宗族

1柏山傅氏

3.1.1

《傅氏家谱序》

……我傅氏之裔居于南雄珠玑巷,自咸淳十年甲戌正月甲子夜,始迁于南海鼎安司大同堡柏山乡居焉。生祖傅仕广,卒于洪武二年己酉十月廿八日子时,葬于西樵山石门之原。此为傅氏不迁之祖也。公生四子,伯以长,仲以善,叔以荣,季以德。迄今六传矣。族益繁,派益远。后之子孙昭穆有序,无昧木本之源之远,果有此谱也,盖自天子以及庶人,莫不有谱,谱立而世系定矣。而报本返始之义彰矣。昭穆辨矣。予之记是谱也,发祥之由,迁徙之故,卒葬之期,与夫世及之次,莫不备载详述,凡表彰先德,昭示来裔,俾知念其源,不没其后,循其芬务,培其本清河郡之世系,愈远愈昌,愈蕃愈茂,继礼者其绎思之。

时飞龙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孟春朔越六日 二房 六世裔孙同野氏谨志

 

3.1.2 《傅氏家谱·世系》(选)

始祖讳仕广,字西屏,号樵峰,生于大宋理宗四十年戊午正月十四日寅时,终于大明洪武二年己酉十月廿八日子时。享寿一百有二岁。每年清明日拜祭。

配室余氏,金瓯堡人,文亨公之女。生于大宋理宗四十五年癸亥九月初八日申时,终于大元宁宗二年甲戍六月初五日申时,享寿七十有二岁。

公生四子。长子联峰,讳以长。

次子宪峰,讳以善。

三子怀峰,讳以荣。

四子慕峰,讳以德。

二世祖讳以德,字慕峰。乃樵峰公之四子,生卒未详。配室程氏,生卒未详,合葬于新社塱东边坑,每年清明第二日拜祭。

公生二子。长子象峰,讳玄俊。配室梁氏,生卒未详。公生四子,传至八世孙讳逢源,字清河,号岳川,明朝万历十八年迁居罗定州东安县黄羌堡谷塘乡居住,为云浮傅氏始祖。

三世祖讳迪俊,字燕峰,配室胡氏,生卒未详,合葬于西樵山燕峰坑,每年清明第三日拜祭。

……

 

3.1.3 岭南傅氏宗祠内碑刻

金玉堂

立合同人长房作和、二房茂政、三房本元、四房元盛,今因世德堂改风水,将祠前大塘通为大湖。□其塘原分为三股,金玉堂仁翁祖一股,让与世德堂为湖。其塘尚有一股,分为十五份。仁祖属六份,该税四分。仁祖众子孙商议,愿将其一股尚有六份之税,留为合众通湖永远出入。设立步头,湾泊船只,上落方便。其改湖之后,所有其湖递年之租与湴俱系与仁祖论股论份均分,日后不得执拗,异言多端。属在同姓兄弟,今欲又有凭,立合同为照。

乾隆三十五年三月十二日

立合同世德堂众子孙瑞戎等的笔

 

3.1.4

《林氏族谱》所载《照抄涌尾湖断约》

立断约人傅樵峰四房子孙鹏万等,于庚寅年开湖祠前,但业价四围砌石费,动五百余金。是湖之成也,不特事关风水,亦利于舟楫往来,既有水步以便上落,亦有湖边以便湾泊船只。我柏山一乡,维有林、区、熊、傅四姓,共相睦,不啻一家。竣工之日,合族告祖酧神,而同异姓各邻亲友,辱临幣祠,拜手称贺。即如源雄林公奉花钱银二十大员贺,领纳登记。苐恐世远年湮,日久无凭,故集众商议,祠内爰立断约一帋,收执为凭。即领林家太祖厚情,其湖日后任从林家湾泊船只。其林家力农任从潮汐上落,方便世世子孙守此勿替可也。今恐无凭,故立断约一纸,永远收执为据。

宗子汉朝,

四房耆老:三房裔兰、长房灿文、二房明万、四房才士。

理事:北广、宗宏、霞九、翁侯

同立断约

乾隆三十五年岁在庚寅吉日

族长傅拱万的笔

子子孙孙勿替引之

 

光绪元年《重修新陂碑记》(编者按,先置于柏山傅氏大宗祠中):

 

2 柏山林氏

3.2.1当代《林氏大宗祠重修记》

林氏乃是血缘亲族的标志。林姓出自于子姓,形成于西周初,源于河南,是殷商王比干公之子,因生于长林石室,遂由周武王赐姓为林,取名于坚,此为林姓之始祖也,受封于博陵(今河北省一带)。由于各种原因的迁徙,我们的祖先由河南到河北,经山东到福建等(地)。在福建莆田北螺村迁入广东新会古井村。于大明时又移居至大同柏山村。……

 

3.2.3始祖墓碑

本山在左旁坑边生乙向辛丑 辰戍之宗

皇明处士始祖 考源雄林公府君   合葬之墓

             妣郑氏太老安人

道光廿六年岁在丙午重修十一月初九日辰时□

 

3戴氏

3.3.1江浦戴氏族譜譜序

蓋聞姬王宅鎬溯,肇始於羊腓子氏,升陑紀,發祥於鳥卵,自昔葛藟之庇,不忘瓜瓞之原,降而漢,重世家。魏尊右姓,袁楊望族,競誇秘記於綈緗,王葛通門,亦侈宗功於志乗。所以潘安作賦,首述家風,陸機屬文,先陳祖德。豈若柳列宿,徒憑摭拾之辭。非同張本天星,第據荒唐之論,宗譜之作,由來尚已。吾家戴姓,泝源殷胄,受氏穆公,志切匡君。特識居州之善弊,除重斂,請輕□市之征。著禮名家,扶倫欽其大雅。譚經元日,奪席蜚其英聲。鸝砭留處士之風,雞汁播神童之譽。或以賢良對策,或以清直明刑,代有聞人,數難更僕。然而宣尼稽古,斷自唐虞,馬遷著書,上遺疎仡。既觚編之莫攷,詎簡牒所能詳在。昔有宋承事郎天則公者,由皖遷粵,遂居焉。壯年奉一檄,佐治績於南昌。晚嵗投簪,寄遊蹤於東粵。始冒寓公之號,繼成土著之名。世席簪纓,不愧江東顧陸。庭施棨戟,居然河北崔盧。逮及有明,浸而愈盛。鳥臺霜肅,大司空六事陳謨。鳳掖春濃,太史氏五花視草。季方則推官績著,阿元亦太守勳高。勝王家渾濬聯鑣,一門標令,比阮氏藉咸竝轡,羣從風華,名傳三鳳之稱,氣箤五羊之秀。綸音閣在鴟尾千條,都憲坊存貂冠七業。固畢萬之後,必大亦欒。武之德,在人也。無何炎精乍燼,普天興鵝鸛之兵,寶籙將遷。币地搆蚍蜉之釁。紅羊劫重,銅馬灾深,霧卷千村,竟類張超之市。烽連萬户,頓成糜竺之家。

值興朝耆定之時,正我族式微之會,過王休徵舊宅,已乏佩刀。訪李夢陽後人,僅存宗牒。有嶺南戴氏族譜一本,歸諸吾家。追慕宗風,良足慨已。我大桐始祖,教授偉菴公,齊賢公之子,即司空雲巢公,太史桂軒公之從伯叔也。先自城西,徙居江浦,雖奔齊之敬仲,故國旋墟。而胥宇之古公,岐陽特闢,挽千鈞於墜地。幸三年而成都,聚族於七十二峯邊。雲礽罔替,衍派於數千百年後。世系恐湮,同居子姓之班,應念宗祧之義,先民有作,纉緒無忘。小子何知,當仁不讓。且夫編年紀月,國所以賴史書也。睦族敬宗,家所以重譜牒也。假令世胄荒沉,縚繩散落,將文獻之缺,難證夏商虞虢之親。視同秦越,必至狄青先代,無可参稽。滿奮裔孫,空勞推考曾元,而降忘田嬰,為何人姓氏。偶同拜汾陽,而滋愧者矣。用是禮廬之暇,從事鉛槧之旁。與伯兄仁黼,李弟藹天,謹就舊譜所傳,重加增飾。雖乏司馬淩雲之筆,敢蹈籍談忘祖之愆。體例仍乎厥初,支派益乎其後。左昭右穆,粲然具陳。木本水源,釐然可考。至若任子咸之乏嗣,似續無徵。王仲孫之離家,他鄉遠適。凡非見聞所及,概從闕畧之。文其中邢譚婚媾,或未載其誰家。祖妣生終,并不詳其何日。為之後者,宜再推求。俟之來時,補其遺失。猶憶前侍先大夫時,□□以修譜。為勖而名場,鞅掌有志。未遑今茲,緗帙告成,空灑松揪之涕。楹書具在,欲癈蓼莪之詩。手澤摩挲,心銜鳴咽。所願世珍拱璧,共揚先德之芳家有。

賜書更衍宗祊之慶

光緒九年季春月朔

賜進士出身

誥授奉政大夫翰林院編修前任山東提督學政加四級

江浦十七傳孫鴻慈敬序

 

3.3.2

2002 岭南戴氏族谱 南海大同房分支世系

南海大同房始祖讳铨,字玉兰,号伟庵,明经官荆州府教授,岭南戴氏第十世孙,于明洪武年间,由广州城西始迁南海江浦。明代的江浦即南海西樵山四周的沼泽地带,戴铨公及其子孙则在西樵山以南约五公里的灶岗东畔定居,即今日大同绿涌村,谓之江浦戴氏,又即岭南戴氏大同房。江浦戴氏子孙历代重教育,礼乐诗书传世,读书者众。

3.3.3

光绪元年的《重修新陂碑记》

递年西潦涨□,妨农务者,莫甚于水。备水患者,莫重于陂。我桑园围东南隅有闸曰新陂。陂之启闭,向自古泽,闸之田当之。第以田亩较少,捐修独难。且古泽闸之基久已倾陷,则建陂以蓄洩,固一方之利害所关,亦数堡之休虑所系也。迩来南北两陂俱已修筑巩固,独新陂颓然将圯,迨岌岌不可经日,事无可己,几同累卵之危。今若不图,恐贻噬脐之悔,何幸畚筑,却于鸠工囊倾,叨夫骏惠,犬牙交错,各存仗义之心,狐腋集成,早备僝功之费。联众志之城,立中流之柱,遂使功成。不日怒息婿祷,福普如天,恩覃禹甸,此固慊万井之欢心,为百年之利赖者。已陂之建也,照旧式增高一尺。复因水步贴近陂口,缺漏日增,今将水步移在八字□外,盖使舟停则陂贵夫高,移水步则陂觉其厚,意良善也。陂成,为述其崖略如此。

 

(碑文下列劝捐绅士和补修理事的名录。劝捐绅士以戴鸿慈为首,按大同五社分开列举。)

 

四、神庙

大同天后宫

1咸丰九年(1859)的石碑:

庙前石磡系牛只罚银贰大。二部头内湾粪艇罚银贰大。

其银抓获者赏给一半,将一半归庙公。

咸丰九年九月吉日九社立。

2转引自李晓龙《西樵天后信仰与地方社会》(未刊稿)

在当地流传的传说中,天后宫涌在旧社会时候是周边几个家族极为重要的泊船和停岸的埠头。据程四苏和傅剑峰的介绍,旧社会的时候,戴家的人经常会跟天后宫涌对面的显岗发生械斗,原因就在于戴家等占据了河涌的有利位置。而且,天后是倾向于帮助戴家这一边的,据说有一次显岗的人带着大队人马前来挑战,戴家等几个家族应付不了,正在惊慌失措之时,正是天后显灵,带领虾兵虾将把显岗的人赶了回去。

五、其他

程四苏:《西樵六姓水步上旗杆》

西樵大同柏山涌,相传有一个六姓水步头(上落台涌的石板台阶)。从水步头往北方向一里路的两旁,分别聚居有六姓人家。傅姓住在前头,依次是刘姓、谭姓、李姓、熊姓、冼姓(原文为程姓、郭姓,后为作者改定——笔者注)。明清时期,各姓人口增多,农业发展,村屋兴建,河涌木船,运输因此繁忙。由于上落水步拥挤,各姓间不时有摩擦。此事六姓族长看在眼里,通过开会商议;共同出资,在涌口重新修建一个大步头,铺砌石板大路。完工后在步头上立一记事碑(早年已遗失),碑文大意如下:“六姓共用步头,李熊冼(原文为程郭,后经原作者改定——笔者注),谭傅刘。和睦避开争斗,不得损坏占有,子孙世代前千秋,公约大家遵守。”之后,各姓和睦相处,上落步头,担抬物质,方便通畅。

 

 

 

 



[1]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九《癸巳岁修志》。

[2]“石排”即“石牌”。

[3]详见延陵村吴氏怀洞祖世系简图和民国十八年《悦滨房族谱》。

[4]这份资料为简村林润明先生整理的《关于简村圣堂古庙的历史》。

[5]见简村林润明先生整理之《关于简村圣堂古庙的历史》,第1页。

[6]同治《桑园围总志》卷一《甲寅通修志》。

2014年4月5日 09:0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