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侃《学脉与学理:20世纪上半叶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不同侧面及其延展》

首页    学术成果    张侃《学脉与学理:20世纪上半叶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不同侧面及其延展》

 

本文出自《区域史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3辑)。

 

张侃,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区域社会史。

 

内容简介:回顾近百年的新史学发展历程,民间历史文献最早被史学界关注与20世纪初中国历史学发生重大转折同步,它在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中露出端倪,而后得到章太炎及其弟子等人应和,并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实践产生密切联系,对民间历史文献的研究遂成为时代潮流与必然趋势。在新史学提倡“眼光向下”的研究风习之中,顾颉刚成为史学与民俗学研究的突出贡献者,他将“层累史观”延展到“从民俗看历史”的学术实践。在南下福建厦门大学、广东中山大学后,顾先生力倡历史文献收集的新旨趣影响了叶国庆等年轻学人的研究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田野与文献相结合的分析路径的形成。傅衣凌在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社会经济史新导向真正实现了“民间文献证史”的学术范式,而动力则源自“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证。傅衣凌以民间文献分析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及其社会性质,以揭示与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之处,获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新认知。本文以学脉与学理为视角,梳理20世纪上半叶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不同侧面及其延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史学发展过程中,民间历史文献成为先行者和后来者的对话平台,在史学研究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探索、促进研究范式的完善。

2020年8月25日 10:43
浏览量:0
收藏